水稻倒伏
病原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发生规律
一是水稻倒伏与水稻植株节间的椭圆特性有关。二是低位节间越长的茎越易倒伏。三是倒伏茎的Ⅲ、Ⅳ节间长茎轴和短茎轴较小。四是倒折一般发生在第Ⅳ节间,至于邻近Ⅲ、V两节发生倒伏概率很小,Ⅰ、Ⅱ节很少发生折断现象。五是折断点位于折断节间下位节,在此节间长的10%~30%区域内。水稻的倒伏原因除公认的低位节节间长与倒伏有关外,低位节间扁平率和其横截面的长茎轴和短茎轴宽度对抗倒性也有重要作用,从折断节间、折断位置、折断方向的观察表明折断并不随机发生在某一节间的某一位置,而是在某一特定的位置,有的品种在Ⅳ节间,有的品种在Ⅳ和V节间,折断区域局限于由下位节向上节间长的10%~30%的区域内,大部分折断沿着节间横截面的短茎轴方向发生。除了水稻本身上述原因外,其他原因还有水稻品种特性、栽植密度、施肥、气象条件等因子,倒伏是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
危害特征
在水稻栽培过程中,经常发生不同程度的倒伏,常见有两种一种是基部倒伏,二是折秆倒伏,前者是水稻倒伏的主要现象。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的2~3个抗倒伏品种。 (2)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用氮、磷、钾肥,防止偏施、过施氮肥,必要时喷洒惠满丰(高美施),每亩用210~240ml,对水稀释300~500倍喷叶1~2次或促丰宝Ⅱ型活性液肥600~800倍液。(3)合理密植。 药剂防治 对有倒伏趋势的直播水稻,在拔节初期喷洒5%烯效唑乳油100mg/kg,也可选用壮丰安水稻专用型,防倒效果优异。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水稻病虫/稻病//水稻倒伏/水稻倒伏.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