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叶鞘腐败病
病原
Sarocladium oryzae (Sawada) W.Gams. et Webste ― Acrocylindrium oryzae Sawada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是半知菌亚门真菌稻帚枝霉。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梗圆柱状,有1~2回分枝,每次分枝3~4根,在分枝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圆柱形至椭圆形。病菌生长温度10~35℃,菌丝生长和产生孢子适温为25~30℃,适宜pH值为3~9,其中pH5.5最适。光照对病菌的生长发育、产生孢子有抑制作用,黑暗时产孢多。30度潜育期1天,20~28℃为2天,23℃为3天,19℃为4天。有研究认为本病与紫鞘病为同一病原。病菌通过伤口侵入寄主的,往往造成组织坏死,出现鞘腐病。从自然孔口侵入的往往造成细胞死亡,则出现紫鞘病。但尚有争议。
发生规律
该病种子带菌率59.7%,病菌可侵至颖壳、米粒,病菌在种子上可存活到翌年8~9月;稻草带菌散落地面的存活137天;浸泡田水中存活38天;褐飞虱、蚜虫、叶螨也能传病。侵染方式分3种。一是种子带菌的,种子发芽后病菌从生长点侵入,随稻苗生长而扩展,有系统侵染的特点。二是从伤口侵入。三是从 气孔、水孔等自然孔口侵入。发病后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病菌潜育期最适温度为30℃,低温条件下水稻抽穗慢,病菌侵入机会多;高温时病菌侵染率低,但病菌在体内扩展快,发病重。生产上氮磷钾比例失调,尤其是氮肥过量、过迟或缺磷及田间缺肥时发病重。早稻及易倒伏品种发病也重。此外,水稻齿叶矮缩病也能诱发典型的叶鞘腐败病。
危害特征
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病。幼苗染病叶鞘上生褐色病斑,边缘不明显。分蘖期染病叶鞘上或叶片中脉上初生针头大小的深褐色小点,向上、下扩展后形成菱形深褐色斑,边缘浅褐色。叶片与叶脉交界处多现褐色大片病斑。孕穗至抽穗期染病剑叶叶鞘先发病且受害严重,叶鞘上生褐色至暗褐色不规则病斑,中间色浅,边缘黑褐色较清晰,严重的现虎斑纹状病斑,向整个叶鞘上扩展,致叶鞘和幼穗腐烂。湿度大时病斑内外现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子实体。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2)合理施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做到分期施肥,防止后期脱肥、早衰。砂性土要适当增施钾肥。杂交制种田母本要喷赤霉素,促其抽穗。(3)积水田要开深沟,防止积水,一般田要浅水勤灌,适时搁田,使水稻生育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药剂防治 田间喷药结合防治稻瘟病可兼治本病。必要时可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隔15天1次,防治1次或2次。此外还可选用0.02%高锰酸钾溶液防治,防效约70%。或50%丰米超微可湿性粉剂,亩用75g,防效在60%左右,较多菌灵、粉锈宁、三环唑、瘟特灵防效高。还可使用40 %禾枯灵可湿性粉剂,亩用60~75g,对水60kg喷雾,还可兼治水稻紫鞘病、叶尖枯病、稻曲病等。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水稻病虫/稻病//叶鞘腐败病/叶鞘腐败病.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