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绢病
病原
Sclerotium rolfsii Sacc. ―― Athelia rolfsii (Curzi) Tu & Kimbrough (Punja)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无性态是半知菌亚门的真菌齐整小核菌。菌核球形至椭圆形,易脱落,表面平滑且有光泽。菌核内部灰白色,紧密,细胞呈多角球形,边缘细胞褐色,不规则,多较小。子实层密集成层,白色;担子棍棒状,顶生小梗4个,其上生担孢子。担孢子球形至洋梨形,无色。有性态属担子菌亚门的真菌罗耳阿太菌。该菌在自然界不易产生。担子器棍棒状,形成分枝菌丝的顶端上具2~4个担子柄,其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梨形或椭圆形,单胞无色,平滑。台湾曾在蝴蝶兰上发现有性态。
发生规律
病菌可在土壤中越冬,直接由土壤中侵染地下根、茎基部或与地面接触的植株叶部,我国双季稻区,主要为害晚稻秧苗,引起苗枯。
危害特征
主要为害晚稻秧苗或成株的茎基部,病部呈褐色,表面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后期形成很多黄褐色小菌核。晚稻秧苗染病,引致苗枯。成株染病,病株叶片变黄,整株枯萎。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防治水稻烂秧的关键技术是改进育秧技术,改善环境条件,增强小秧抗病力,必要时辅以剂防治。 药剂防治 可在播种以前,亩用移栽灵混剂700―1200ml,对水1000kg泼浇,通常秧田每平方米用原药1―2ml,对水3kg,抛秧盘每盘0.2―0.5ml,对水0.5kg,泼浇要均匀,可与底肥混用,床面平整后施药,然后播种盖土。在小秧一叶一心期,亩用15%立枯灵液剂100ml,或广灭灵水剂50―100ml,对水50kg喷雾。在发病初期,亩用3.2%育苗灵水剂150―250ml,或95%恶霉灵10-12g,对水50kg喷雾。在出现中心病株后,针对绵腐病及水生藻类引发的烂秧,可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亩用75g,或用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65g,对水50kg喷雾。针对立枯菌与绵腐菌混合侵染引发的烂秧可在播种前选用40%灭枯散(甲敌粉)可溶性粉剂1500g,播前拌入床土。或在小秧一叶一心期,亩用广灭灵水剂50―100毫升,对水50kg喷雾。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水稻病虫/稻病//白绢病/水稻白绢病.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