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细条病 病原
Xanthomonas 0ryzae pv. Oryzicola (Fang et al.)Swings et al.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为黄单胞菌属的细菌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菌体杆状,单生,也可成双链,极生单鞭毛,有或无荚膜,好气性,革兰氏反应阴性。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圆形,稍隆起,光滑,全缘,不透明,有光泽,粘性,草黄至蜜黄色,生长3天后菌落直径约1mm。在斜面上线状生长,液体培养基中生长中等至十分混浊,有少量沉淀,并成菌环,但不形成显著的荚膜。菌株毒力可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但未发现小种特异性分化。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温度为25~28℃,致死温度为51℃。
发生规律
病菌通过稻叶气孔及伤口入侵,可经雨水、浇灌水、昆虫及农事操作等作近距离的传播蔓延,也可通过叶片之间接触传播,病叶表面的菌脓是田间再侵染源。水稻生长期间的暴风雨就成为田间扩散蔓延的主要原因。发病适温为25~30℃,必须有2~3天的高温或露水方可引起侵染,环境适宜时,从病菌入侵到发病并出现菌脓只需5~7天时间。在气温低于22℃时,病斑即停止扩展,低于16℃时,无新病斑出现。在长江流域,因冬季无自然寄生存在,病菌多在种子和病草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温度适宜条件下,雨量越多,田间湿度越大,发病就早而重。一般糯稻比粳稻、籼稻感病,杂交稻比常规稻感病。分蘖至孕穗期间往往发病较重,嫩叶比老叶感病;幼苗期,病叶率较高,但严重度较轻。氮肥施用水平高,发病重。
危害特征
主要为害水稻叶片。病菌多从气孔侵入,也可由伤口侵入。开始显症为细小水渍短条点斑,后由于受叶脉限制,发展成为纵向的条斑,病斑颜色也由黄转至黄褐,对光观察呈油渍状半透明,严重时可连接成片以至全叶枯黄。湿度大时病斑上出现许多黄色菌脓,干燥后呈黄色小珠状,是田间再侵染的主要来源。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1)加强检疫措施。严格检疫,禁止到病区繁种或调种,并做好播前的种子消毒处理工作,严格控制病害的传播与扩散。(2)对病田进行水改旱、水改蔬或种植抗病粳稻品种,可有效控制病情。(3)消灭越冬菌源,有病的稻草应在春季水稻播种前烧毁,以防病稻草中的菌源传播为害。病田冬季灌水耙沤30天以上有助于消灭田间的菌源。(4)育秧及生长季节要防止灌溉水传病,严格避免窜灌。前期浅水灌溉,分蘖末期适当晒田。(5)科学用肥,氮、磷、钾肥的施用要合理配搭,避免偏施氮肥。 药剂防治 (1)种子消毒处理。用85%强氯精300倍液浸种24小时,或按1kg水加盐酸4ml和80%402抗菌剂1ml的比例配成的浸种液,浸48小时杀菌效果可达95%以上,出苗率90%左右。(2)田间用药。在水稻秧苗3~4叶期、拔秧前各喷一次药;本田期在水稻分蘖盛期、孕穗―抽穗期各施药一次进行保护。每亩可选择使用1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400~500g,或50%克菌壮可湿性粉剂40~50g,或50%来菌成可湿性粉剂40~50g,或3%中山菌素可湿粉400~500g,或20%龙克菌水剂40~50ml,对水40~50kg喷雾。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水稻病虫/稻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条斑病.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