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菌核秆腐病
小粒菌核病 秆腐病 小球菌核病 病原
小球菌核病菌Helminthosporium.sigmoideum Cav. 一 Nakateae.sigmoidea (Cavara) Hara, ―― Magnaporthe salvinii Catt. Krause et Webster 小黑菌核病菌Helminthosporium sigmoideum var. irregulare Crall. et T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是半知菌亚门真菌稻卷芒双曲孢霉,分生孢子梗深褐色,不分枝,上生新月形分生孢子,有隔膜0~4个,多3隔,中央两细胞暗褐色,两端细胞色淡。菌核球形,大小约0.25mm,菌核有内外两层,外层色黑,内层色淡褐。有性态是子囊菌亚门的真菌稻小球腔菌,我国尚未发现。 小黑菌核病的是半知菌亚门真菌稻卷芒双曲孢霉,是小球菌核病菌的变种,有性态尚未发现。分生孢子梗在病组织或浮于水面菌核上形成,单生或数枝簇生,分生孢子纺缍形,弯或呈"S"形,具隔膜3~4个,顶细胞上生卷须状长丝。菌核大小约0.15mm,深橄榄色。 褐色菌核病的是半知菌亚门的真菌稻小核菌。菌核数量较少,球形,卵圆或圆柱形,深褐色,大小0.3~2mm,表面粗糙,无内外层之别。 球状菌核病的是半知菌亚门真菌喜水小核菌。菌核球形,褐至黑色,大小0.25~0.68mm,分内外两层,生于叶鞘组织内,但较少。 黑粒菌核病的是半知菌亚门的真菌稻卷角霉。菌核鼠粪状,黑色,大小0.14~0.24×0.06~0.14mm,生于叶鞘组织内。 灰色菌核病的是半知菌亚门的真菌灰色小核菌。菌核球形至椭圆形,灰色或灰褐色,大小0.3~1.5mm,生于叶鞘表面。 赤色菌核病的是半知菌亚门的真菌稻枯斑丝核菌。菌核极少,淡红色,短柱或扁平,大小0.4~1.0mm,生于叶鞘组织内或叶鞘间。 褐色小粒菌核病的是半知菌亚门的真菌稻生小核菌。菌核球形或不规则形,深红褐色,大小0.07~0.10mm,生于叶鞘组织内。 发生规律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发病较重的主要是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主要以菌核在稻桩和稻草或散落于土壤中越冬,可存活多年。当整地灌水时菌核浮于水面,粘附于秧苗或叶鞘基部,遇适宜条件(17℃)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侵入叶鞘,后在茎秆及叶鞘内形成菌核。有时病斑表面生浅灰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或昆虫传播,也可引起再侵染。但主要以病健株接触短距离再侵染为主。菌核数量是次年发病的主要因素。 病菌发育温度1l~35℃,适温为25~30℃。雨日多,日照少利于菌核病发生。深灌、排水不好田块发病重,中期烤田过度或后期脱水早或过旱发病重。施氮过多、过迟,水稻贪青病重。单季晚稻较早稻病重。高秆较矮秆抗病,抗病性糯稻大于籼稻大于粳稻。抽穗后易发病,虫害重伤口多发病重。 寄主作物 水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1)因地制宜地选用种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生产水平的抗病品种。 (2)减少菌源。病稻草要高温沤制,收割时要齐泥割稻。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插秧前打涝菌核。(3)加强水肥管理,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后期灌跑马水,防止断水过早。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忌偏施氮肥。 药剂防治 在水稻拔节期和孕穗期喷洒40%克瘟散(敌瘟灵)或40%富士一号乳油10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速克灵(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 %乙烯菌核利(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分布 图片 小黑菌核病病状 小黑菌核病茎内外的菌核 小粒菌核杆腐病的菌核 小球菌核病茎内的菌核 菌核杆腐病茎内的
发生规律
小球菌核病菌的病原物是半知菌亚门真菌稻卷芒双曲孢霉,分生孢子梗深褐色,不分枝,上生新月形分生孢子,有隔膜0~4个,多3隔,中央两细胞暗褐色,两端细胞色淡。菌核球形,大小约0.25mm,菌核有内外两层,外层色黑,内层色淡褐。有性态是子囊菌亚门的真菌稻小球腔菌,我国尚未发现。 病原物 小黑菌核病的病原物是半知菌亚门真菌稻卷芒双曲孢霉,是小球菌核病菌的变种,有性态尚未发现。分生孢子梗在病组织或浮于水面菌核上形成,单生或数枝簇生,分生孢子纺缍形,弯或呈"S"形,具隔膜3~4个,顶细胞上生卷须状长丝。菌核大小约0.15mm,深橄榄色。 褐色菌核病的病原物是半知菌亚门的真菌稻小核菌。菌核数量较少,球形,卵圆或圆柱形,深褐色,大小0.3~2mm,表面粗糙,无内外层之别。 球状菌核病的病原物是半知菌亚门真菌喜水小核菌。菌核球形,褐至黑色,大小0.25~0.68mm,分内外两层,生于叶鞘组织内,但较少。 黑粒菌核病的病原物是半知菌亚门的真菌稻卷角霉。菌核鼠粪状,黑色,大小0.14~0.24×0.06~0.14mm,生于叶鞘组织内。 灰色菌核病的病原物是半知菌亚门的真菌灰色小核菌。菌核球形至椭圆形,灰色或灰褐色,大小0.3~1.5mm,生于叶鞘表面。 赤色菌核病的病原物是半知菌亚门的真菌稻枯斑丝核菌。菌核极少,淡红色,短柱或扁平,大小0.4~1.0mm,生于叶鞘组织内或叶鞘间。 褐色小粒菌核病的病原物是半知菌亚门的真菌稻生小核菌。菌核球形或不规则形,深红褐色,大小0.07~0.10mm,生于叶鞘组织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发病较重的主要是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主要以菌核在稻桩和稻草或散落于土壤中越冬,可存活多年。当整地灌水时菌核浮于水面,粘附于秧苗或叶鞘基部,遇适宜条件(17℃)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侵入叶鞘,后在茎秆及叶鞘内形成菌核。有时病斑表面生浅灰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或昆虫传播,也可引起再侵染。但主要以病健株接触短距离再侵染为主。菌核数量是次年发病的主要因素。 病菌发育温度1l~35℃,适温为25~30℃。雨日多,日照少利于菌核病发生。深灌、排水不好田块发病重,中期烤田过度或后期脱水早或过旱发病重。施氮过多、过迟,水稻贪青病重。单季晚稻较早稻病重。高秆较矮秆抗病,抗病性糯稻大于籼稻大于粳稻。抽穗后易发病,虫害重伤口多发病重。
危害特征
水稻菌核秆腐病主要是稻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两病单独或混合发生,又称小粒菌核病或秆腐病,它们和稻褐色菌核病、稻球状菌核病、稻灰色菌核病等,总称为水稻菌核秆腐病。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但各地优势菌不同,长江流域以南主要是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 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症状相似,侵害稻株下部叶鞘和茎秆,初在近水面叶鞘上生褐色小斑,后扩展为黑色纵向坏死线及黑色大斑,上生稀薄浅灰色霉层,病鞘内常有菌丝块。 小黑菌核病不形成菌丝块,黑线也较浅。病斑继续扩展使茎基成段变黑软腐,病部呈灰白色或红褐色而腐朽。剥检茎秆,腔内充满灰白色菌丝和黑褐色小菌核。侵染穗颈,引起穗枯。 褐色菌核病在叶鞘上形成椭圆形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褐,病斑常汇合呈云纹状大斑,浸水病斑呈污绿色。茎部受害褐变枯死,常不倒,后期在叶鞘及茎秆腔内形成褐色小菌核。 球状菌核病使叶鞘变黄枯死,不形成明显病斑,孕穗时发病致幼穗不能抽出。后期在叶鞘组织内形成球形黑色小菌核。 . 灰色菌核病叶鞘受害形成淡红褐色小斑,在剑叶鞘上形成长斑,一般不致水稻倒伏,后期在病斑表面和内部形成灰褐色小粒状菌核。 病原及发生规律 小球菌核病菌的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1)因地制宜地选用种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生产水平的抗病品种。 (2)减少菌源。病稻草要高温沤制,收割时要齐泥割稻。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插秧前打涝菌核。(3)加强水肥管理,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后期灌跑马水,防止断水过早。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忌偏施氮肥。 药剂防治 在水稻拔节期和孕穗期喷洒40%克瘟散(敌瘟灵)或40%富士一号乳油10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速克灵(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 %乙烯菌核利(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水稻病虫/稻病//菌核杆腐病/水稻菌核秆腐病.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