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谷枯病
水稻颖枯病 病原
Phyllosticta glumarum (Ell. et Fr.) Miyake ― Phoma sorghina (Sacc.) Boerema,Dorenb. Et Kest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谷枯叶点霉。分生孢子器初埋生在病部表皮下,后全部外露仅基部留在病组织里,散生或群生,球形至扁球形,黑褐色,基部黄褐色,顶端突起为孔口。分生孢子小,无色或色浅,单胞,卵形至椭圆形,成熟后遇水可成群从孔口逸出。
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稻谷上越冬,次年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水稻抽穗后,侵害花器和幼颖。花期遇暴风雨,稻穗相互摩擦,造成伤口有利病菌侵入。生产上氮肥施用过量或迟施氮肥或冷水灌田,利于病害发生。
危害特征
在水稻抽穗后2~3周为害幼颖较重,初在颖壳顶端或侧面出现小斑,渐发展为边缘不清晰的椭圆斑,后病斑融合为不规则大斑,扩展到谷粒大部或全部,变为枯白色,其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谷粒被害早的花器被毁或形成秕谷。乳熟后受害,米粒变小,质变松脆,质量轻,品质下降,接近成熟时受害,仅在谷粒上有褐色小点,对产量影响不大。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1)选用无病种子,对种子进行消毒,方法参见稻瘟病。(2)带病秕谷用于高温沤制堆肥。(3)合理施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改造冷水田。 药剂防治 可选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亩用70g,对水40kg喷雾,防治叶瘟;或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120g、或亩用40%稻瘟灵可湿粉60-75g、或40%稻瘟灵可湿粉75-100g、或用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75-100ml、或6%春雷霉素 50g 对水60-75kg喷雾,防治叶瘟穗瘟。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水稻病虫/稻病//谷枯病/水稻谷枯病.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