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黄叶病
水稻黄矮病 黄条花叶病 黄化病 病原
Rice transitory yellowing virus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为病毒水稻黄叶病毒或暂黄病毒(简称RTYV)。病毒粒体呈子弹状或杆菌状,多聚集于细胞核的内外膜间,也有散布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病毒钝化温度56~58℃,稀释限点100000~1000000倍,体外存活期30℃为36小时,0~2℃为11天。病毒粒体常限制在韧皮部细胞中。
发生规律
黄叶病由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传播。能终身传毒,不经卵传递。病毒在介体昆虫体内、再生稻、看麦娘等植物上越冬,翌年传至早稻,成为初侵染源。收获后叶蝉迁飞至二季稻上传毒,二季稻收获后,病毒又随介体在冬季寄主上越冬。介体昆虫数量多,带毒率高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糯稻发病轻,并以杂交稻耐病性最好。夏季少雨、干旱,促进叶蝉繁殖,有利于活动取食,还缩短了循回期和潜育期,有利于病害流行。
危害特征
我国南方稻区均有发生。苗期发病以顶叶及下一叶为主,先在叶尖出现淡黄色褪绿斑,渐向基部发展,形成叶肉黄化、叶脉深绿的斑驳花叶或条纹状花叶,以后全叶变黄,向上纵卷,枯萎下垂。植株矮缩,不分蘖,根系短小。分蘖后发病的不能正常抽穗结实。拔节后发病抽穗迟,穗形小,结实差。品种间症状大致相似,仅色泽有差异。矮秆籼稻上多为金黄色,粳稻上色泽淡黄花叶不明显,糯稻上色泽灰黄或淡黄。有的品种呈紫色。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1)加强农业防治,尽量减少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切断介体昆虫辗转为害。深翻地,减少越冬寄主和越冬虫源。合理布局,连片种植,尽可能种植熟期相近的品种,减少介体迁移传病。早播要种植抗病品种。收获时要背向割稻。(2)选用抗病良种如白壳矮、博罗矮、IR29、溪南矮、木泉等。(3)治虫防病把介体昆虫消灭在传毒之前,早稻在越冬代叶蝉迁飞前移栽。在越冬代叶蝉迁移期和稻田一代若虫盛孵期进行防治。双季稻区在早稻大量收割期至叶蝉迁飞高峰前后防治。晚稻秧田,从真叶开始注意防治,结合网捕。晚稻连作田初期加强防治,间隔3~5天一次。单双季稻混栽对早稻要加强防治。晚稻早栽早期也要加强防虫。 药剂防治 治虫防病。及时防治在稻田繁殖的第一代若虫,并要抓住黑尾叶蝉迁入双季晚稻秧田和本田的的高峰期,把虫源消灭在传毒之前。可选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每亩25g或35%速虱净乳油100ml、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100g,对水50kg喷洒,隔3~5天1次,连防1~3次。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水稻病虫/稻病//黄叶病/水稻黄叶病.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