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条矮缩病
矮稻 病原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为植物呼肠弧病毒组的病毒稻黑条矮缩病毒(简称RBSDV)。病毒粒子为等径对称的球状多面体。病毒粒子有衣壳内外二层。细胞质中病毒粒子以三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分散或不规则聚集,另一种是有规则的晶状排列,再一种病毒粒子排列成串,外包一层膜呈豆荚状、鞘状或管状构造。病毒钝化温度50~60℃,病叶汁液稀释限点10000~100000倍,病叶汁液体外保毒期5~6天。
发生规律
该病毒只靠灰飞虱、白背飞虱、白带飞虱等传染。其中主要以灰飞虱传毒为主。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病毒主要在大麦、小麦病株上越冬,有部分也在灰飞虱体内越冬。第一代灰飞虱在病麦上接毒后传到早稻、单季稻、晚稻和青玉米上传毒。稻田中繁殖的2、3代灰飞虱,在水稻病株上吸毒后,迁入晚稻和秋玉米上传毒,晚稻上繁殖的灰飞虱成虫和越冬代若虫又进行传毒,传给大麦、小麦。由于灰飞虱不能在玉米上繁殖,故玉米对该病毒再侵染作用不大。田间病毒通过麦一早稻一晚稻的途径完成侵染循环。灰飞虱最短获毒时间为30分钟,1~2天即可充分获毒,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为8~35天。接毒时间仅1分钟。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4~24天。晚稻早播比迟播发病重,稻苗幼嫩发病重。大麦、小麦发病轻重、毒源多少,决定水稻发病程度。
危害特征
主要症状表现为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现初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化,不抽穗,常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防治方法 (1)合理布局,连片种植,并能同时移栽。清除田边杂草,压低虫源、毒源。(2)治虫防病。注意秧田、本田前期防治,还要注意麦田防虫。 药剂防治 应以治虫防病为目标,麦田发生时很大时,亩用80%敌敌畏乳油200~250ml,拌和干细土25~30kg,在中午前撒入麦田,熏蒸防治。秧田期,或直播稻田早期应以防治迁入期的成虫为主,选用击倒性强的接触性杀虫剂,以防止传毒,小稻露青后即应开始防治,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150ml,或50%辛硫磷乳油150ml,对水40kg喷雾。为增加药剂持效期,可用长效剂与接触剂复配混用。稻田生长期可选用药效期较长的20%异丙威乳油150~200ml,或25%速灭威乳油150~200ml,或50%混灭威乳油100~150ml,或25%仲丁威乳油100~200ml,或50%仲丁威乳油50~100ml,或5%锐劲特悬浮液30~40ml,或25%噻嗪酮(扑虱灵)可湿性粉剂30~45g,秧田对水40kg,大田 对水60~70kg,喷雾。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水稻病虫/稻病//水稻黑条萎缩病/水稻黑条矮缩病.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