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类黑根病
甘蓝立枯病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该菌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初生菌丝无色,后为黄褐色,具隔,分枝基部缢缩,分枝处往往成直角。老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0.1~0.5mm,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有性态为担子菌亚门的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担孢子近圆形。其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4℃左右,最高40℃,最低6℃。侵染结球甘蓝、球茎甘蓝、抱子甘蓝、芥蓝、白菜、油菜、茄果类、黄瓜、豆类等。
发生规律
主要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土壤中的菌丝营腐生生活,不休眠。有报道,无寄主存在时菌丝可腐生140天以上,由于该菌寄主范围广,一旦进入菜田,则较难根治。此菌在土表有时形成子实层,产生担孢子,借风传播至100米左右,落到寄主上几小时即萌发,4天后表现症状,但其产生机会少,作用不大。在田间,主要靠接触传染,即植株的根、茎、叶接触病土时,便会被土中的菌丝侵染,在有水膜的条件下,与病部接触的健叶即染病。此外,种子、农具及带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传播蔓延。菌丝生长适温为20~30℃,尤以25~30℃生长最快。菌丝存活需要冷凉干燥的土壤,当土壤湿度维持在最大含水量的20~60%时,其腐生能力最强,超过70%对基物的占领能力显著下降,高于90%其腐生定殖能力几乎完全消失,这主要是高湿有利于土壤中细菌对它的为害。但菌核的萌发需要高湿,一般相对湿度98%才能萌发,侵入也需要保持一定时间的自由水或近100%的相对湿度。土壤酸碱度对该菌的生长影响不大,一般pH5.8~8.1病菌生长良好,小于pH4时生长速度才明显下降。田间病害的流行还与寄主抗性有关。不利于寄主生长的土壤温湿度,如过高、过低的土温,粘重而潮湿的土壤,均有利发病。
危害特征
苗期受害重,病菌主要侵染幼苗根茎部,致病部变黑或缢缩,潮湿时其上生白色霉状物,植株染病后,数天内即见叶萎蔫、干枯,继而造成整株死亡。定植后一般停止扩展,但个别田块仍继续死苗。此外,该病还可表现为猝倒状或叶球腐
寄主
防治措施
(1)苗床设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方;选用无病新土作苗床;如用旧床应进行床土消毒;使用充分腐熟的粪肥;播种不宜过密,覆土不宜过厚。(2)加强苗床管理,要看天气保温与放风,水分的补充宜多次少洒,浇水后注意通风换气。(3)进行床土消毒,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或用3.2%恶甲水剂,m2 9~10g克,混入3~4kg细土中拌匀,播前把药土的1/3撤在打好底水的畦面上,播后再将余下的2/3药土覆在种子上,做到上覆下垫,使种子夹在药土中间。(4)播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及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拌种。(5)在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多•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o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3.2%恶甲水剂300倍液。
分布
图片文件
sc/SCBH/SHZHK/GL/GLHEGB.jpg,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