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早疫病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真菌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 (Ellis et Martin) Jones et Grout。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呈放射状生长,菌丝发达,气生菌丝灰白色。将其平铺于培养基上,菌落初为淡灰色,后转为青褐色、褐色,菌丝生长快,在25℃下培养7天,菌落直径一般在8厘米以上。该病原菌在PDA等一般培养基上较难产孢,经诱导处理可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长不超过110微米,分生孢子单生,褐色,倒棍棒形至长椭圆形,一般有多个纵横隔膜,有长喙(一般不短于孢身长度),极少数孢子喙有分叉。该菌在5~35℃均能生长,其中,最适温度为25~30℃;在5~35℃分生孢子均能萌发,适宜温度为25~30℃;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10分钟)。 寄主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
发生规律
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表面越冬,附着在种子上的病原可存活2年,播种带菌种子,种子萌发时即可发病,病原从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形成初次侵染,潜育期2~3天后出现病斑,3~5天产生分生孢子,并可通过气流、雨水、昆虫和农事操作进行多次侵染。在大棚内,病原主要是种子携带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土壤中带有分生孢子,或者从通风口处,风携带分生孢子进入大棚,完成初侵染。早疫病的发生与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叶片生理年龄及品种耐病性有直接关系。湿度是病害发生与流行的主导因素,田间发病前5天均温为21℃,相对湿度大于70%的时间超过2天,早疫病即可发生。湿度80%以上,温度20~25℃最易发病。连作,栽种密度过大,基肥不足,灌水多或低洼积水,或阴雨天气造成环境高湿,结果过多,植株生长衰弱等,都有利于该病暴发流行。春季棚室栽培,番茄定植后,昼夜温差大,塑料薄膜上常结有小水珠,并落在叶片上,形成一层水膜,利于病害发生。
危害特征
番茄苗期、成株期都可发病,为害叶片、茎、花、果等部位,以叶片和茎叶分枝处最易发病。叶片初期出现水渍状暗褐色病斑,扩大后近圆形,有同心轮纹,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晕环。潮湿时病斑长出黑霉。发病多以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严重时,多个病斑可联合成不规则形大斑,造成叶片早枯。番茄早疫病病斑的轮纹表面生毛刺状物,别于番茄圆纹病。叶柄病斑呈椭圆形,稍凹陷,暗褐色,有轮纹,不将茎包住。茎部发病,多在分枝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凹或不凹,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幼苗期茎基部发病,严重时病斑绕茎1周,引起腐烂。青果发病多在花萼处或脐部形成黑褐色近圆凹陷病斑,后期从果蒂裂缝处或果柄处发病,在果蒂附近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暗褐色病斑,病斑凹陷,有同心轮纹,斑面着生黑色霉层,病果易开裂,提早变红。
寄主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如茄抗5号、北京早红、苏抗11、等。(2)重病区实行轮作,与其他非茄科作物进行2~3年以上的轮作。(3)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老、黄叶,摘除病果,拔除重病株带出棚室外深埋或烧毁。(4)高畦覆地膜栽培。合理密植,施足粪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盛果期后为防止早衰加重病情,要及时追肥或喷叶面肥。(5)灌水采用膜下暗灌、滴灌或渗灌,上午灌水,灌水后适时放风,防止湿度过大。尽量采用滴灌,禁止大水漫灌,更不能用喷灌,防止随水传播。(6)按配方施肥要求,充分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施肥以海洋生物有机肥为主;重施底肥,控制氮肥,适量增施磷、钾肥,不用硝态氮肥,以达到壮苗的目的。(7)用0.5%氨基寡糖素浸种20分钟,将种子洗净药液后再浸种,水温50~55℃,加热水保持水温10分钟,然后加凉水冷却到30℃浸种,捞出种子催芽。(8)用0.5%氨基寡糖素1~1.2克/亩,加水均匀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其中0.5%氨基寡糖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效果,以保护作用为主。(9)发病初期喷0.5%氨基寡糖水剂400~600倍液,或每间每隔7天喷1次药,共喷3次。可以兼治晚疫病。(10)棚室栽培的,发病初期每次喷施0.5%氨基寡糖水剂400~600倍液。每隔9天喷撒1次,连续3~4次。
分布
图片文件
sc/SCBH/QGL/FQ/FQZYUB.jpg,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