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细菌性斑疹病
番茄细菌性微斑病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 番茄细菌性褐斑病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病原为细菌丁香假单胞菌番茄叶斑病致病型(疱病黄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 (Okabe) Young,Dye et wilkie。菌体短杆状,直或稍弯,单细胞,革兰氏染色阴性,能产生绿色萤光,可使明胶液化,使蔗糖产酸。
发生规律
病菌在种子上、病残体及土壤里越冬,播种带菌种子,幼苗即染病。病苗定植后开始传入大田,并通过雨水飞溅或整枝、打杈、采收等农事操作进行传播或再侵染。潮湿、冷凉条件和低温多雨及喷灌有利发病,通常病情的扩展,叶面需保湿24小时,在采用喷灌技术的干旱地区易发病,滴灌或沟灌地区发病轻。
危害特征
为害茎、叶、叶柄、花和果实,尤以叶缘及未成熟果实最明显。叶片染病,产生深褐色至黑色斑点,四周常具黄色晕圈;叶柄和茎染病,产生黑色斑点;幼嫩绿果染病,初现稍隆起的小斑点,果实近成熟时,围绕斑点的组织仍保持较长时间绿色,别于其他细菌斑点病
寄主
防治措施
(1)选用耐病品种。(2)在干旱地区采用滴灌或沟灌,尽可能避免喷灌。(3)发病初期喷洒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5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2:200倍式波尔多液等,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分布
图片文件
sc/SCBH/QGL/FQ/FQXJBZB.jpg,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