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青枯病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病原物为细菌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Smith。菌体短杆状单细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极生鞭毛1~3根,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不正形,稍隆起,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平滑具亮光。革兰氏染色阴性,病菌能利用多种糖产生酸,不能液化明胶,能使硝酸盐还原。该菌能侵染番茄、茄子、辣椒、姜、芝麻等33个科的100余种植物。
发生规律
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残体留在田间或在马铃薯块上越冬,无寄主时,病菌可在土中营腐生生活长达14个月,甚至6年之久,成为该病主要初侵染源。该菌主要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传播,病薯块及带菌肥料也可带菌,病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在菜株体内的维管束组织中扩展,造成导管堵塞及细胞中毒致叶片萎蔫;病菌也可透过导管进入邻近的薄壁细胞内,使茎出现不规则斑。病菌在10~40℃下均可发育,30~37℃最适,耐pH6~8,最适pH6.6。微酸性土壤发病重。在土壤含水量超过25%时,菜株生长不良,久雨或大雨后转晴发病重。
危害特征
番茄株高30厘米左右时,青枯病株开始显症,先是顶端叶片萎蔫下垂,后下部叶片凋萎,中部叶片最后凋萎,也有一侧叶片先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的,发病初期,病株白天萎蔫,傍晚复原,病叶变浅绿。病茎表皮粗糙,茎中下部增生不定根或不定芽,湿度大时,病茎上可见初为水浸状后变褐色的1~2cm斑块,病茎维管束变为褐色,横切病茎,用手挤压或经保湿,切面上维管束溢出白色菌液;病程进展迅速,严重的病株经7~8天即死亡,这是本病与枯萎病相区别的两个重要特征。
寄主
防治措施
(1)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2)选用抗青枯病品种,如近年新育成的抗青19号,夏星、粤红玉、L402、洪抗1号、2号,28A,蜀早3号,湘番茄1号,秋星,湘引等。(3)选择无病地育苗,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4)清除病株后,撒生石灰消毒。(5)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或五四○六3号菌500倍液,改变微生物群落,或亩施石灰100~150公斤,调节土壤pH值。(6)用南京农业大学试验的青枯病拮抗菌MA-7、NOE-104,于定植时大苗浸根。(7)在发病初期用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或农抗“401”5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500倍液,或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0.5kg,隔10天1次,连续灌2~3次。
分布
图片文件
sc/SCBH/QGL/FQ/FQQKB.jpg,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