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类白斑病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芥假小尾孢Pseudocercosporella capsella (Ell. & Ev.) Deighton。分生孢子梗束生,3~20根一束,由气孔伸出,无色,正直或弯曲,短小,顶端圆截形。其上着生一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线形,无色透明,基部稍膨大,圆形,顶端稍尖,分生孢子直或稍弯曲,具1~4个横隔膜。子座近无色至榄褐色。该菌在PDA培养基上只长菌丝,不长孢子。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的十字花科白霉菌Leptosphaeria olericola Sacc.。子囊孢子纺锤形或圆筒形,黄色,具3个隔。侵染白菜、萝卜、芥菜、芜菁。
发生规律
主要以分生孢子梗基部的菌丝或菌丝块附着在地表的病叶上生存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种子上越冬,翌年借雨水飞溅传播到白菜叶片上,孢子发芽后从气孔侵入,引致初侵染。病斑形成后又可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此病对温度要求不大严格,5~28℃均可发病,适温11~23℃,旬均温23℃,相对湿度高于62%,降雨16mm以上,雨后12~16天开始发病,此为越冬病菌的初侵染,病情不重,当白菜生育后期,气温降低,旬均温11~20℃,最低5℃,温差大于12℃,遇雨或暴雨,旬均相对湿度60%以上,经过再侵染,病害扩展开来,连续降雨可促进病害流行。白斑病流行的气温偏低,属低温型病害。在北方菜区,本病盛发于8~10月,长江中下游及湖泊附近菜区,春、秋两季均可发生,尤以多雨的秋季发病重。此外,还与品种、播期、连作年限、地势等因子有关,一般播种早、连作年限长、下水头、缺少氮肥或基肥不足,植株长势弱的发病重。
危害特征
叶片初生灰褐色近圆形小斑,后扩大为直径6~18mm不等的浅灰色至白色不定形病斑,外围有污绿色晕圈或病斑边缘呈湿润状,潮湿时斑面现暗灰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组织变薄稍近透明,有的破裂或成穿孔,严重时病斑连合成斑块,终致整叶干枯。大白菜病株叶片从外向内一层层干枯,似火烤状,致全田呈现一片枯黄。本病症状常因品种及发病条件的不同而有急性型或低温型之别,除为害白菜类蔬菜外,还可侵染油菜、红菜薹、萝卜、芥菜和芜菁等。近年来在国内一些省区,本病在大白菜上为害渐趋严重,尤其在一些高海拔冷凉地区,其为害不亚于霜霉病。
寄主
防治措施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津绿55、津绿75、64号、小青口、大青口、辽白1号、疏心青白口等较抗病,可因地制宜选用。(2)实行3年以上轮作,注意平整土地,减少田间积水。(3)适期播种,增施基肥,中熟品种以适期早播为宜。(4)发病初期喷洒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亩喷药液50~60升,间隔15天左右1次,共防2~3次。
分布
图片文件
sc/SCBH/SHZHK/BACA/BACABBB.jpg,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