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毒蛾
别名 棕夜黄毒蛾 桑褐斑毒蛾
学名 Porthesia scintillans (Walker) 异名:Euproctis scintillans Walker 鳞翅目 毒蛾科。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 雄成蛾体长9~12mm,翅展20~26mm,雌蛾体长17~19mm,翅展26~38mm。头部和颈板橙黄色,胸部浅黄棕色,腹部褐黄色,肛毛簇橙黄色,前翅赤褐色微带紫色闪光,内线和外线黄色,前缘、外缘和缘毛柠檬黄色,外缘和缘毛黄色部分被赤褐色部分分隔成三段;后翅浅黄色,体下淡黄色,卵黄色,半球形,每块有卵6~25粒。末龄幼虫体长17~25mm,头淡褐,胸部、腹部暗棕色;前胸、中胸及第3~7和第9腹节的背线为黄色,其中间纵贯红线,后胸红色,前胸侧瘤红色,第1、2、8腹节背面具绒球状短毛簇黑色,余污黑色至浅褐色。后胸背板还有一对红色毛突,体上毛瘤上有黑长毛。蛹褐色,藏在棕色薄茧里。
发生规律
生活习性 南方各省均有发生,福建年生3~4代,以幼虫在寄主叶片间越冬;广州年生10多代,无越冬现象,傍晚或夜间羽化,成虫夜出,白天栖息在叶背,6~7月发生数量多,雌成蛾产卵在叶背,卵半球形黄色呈块状,上盖黄色茸毛,每雌可产卵40~84粒,卵期5~10天,初孵幼虫有群集性,食叶下表皮和叶肉,3龄后分散为害豇豆荚或瓜果成孔洞,幼虫期15~20天,末龄幼虫吐丝结茧粘附在残株落叶上化蛹,蛹期5~10天。幼虫天敌有姬蜂和小茧蜂。
危害特征
为害特点 幼虫食害叶、豆荚、果实,严重时叶片仅剩网状叶脉,豆荚和果实呈缺刻或孔洞,影响产量和质量。
寄主
防治措施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田间残株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2)合理密植,使田间通风透光,可减少为害。(3)掌握在3龄前喷洒25%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600倍液或so%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20%细菌杀虫剂1000倍液、2.5%速灭杀丁乳油2000~3000倍液、10%多来宝悬浮剂1000倍液、so%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灭多威乳油1500~2000倍液。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
分布
图片文件
sc/SCHC/DLHC/SHXDDO.jpg,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