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腐病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真菌串珠镰孢中间品种Fusarium moniliforme var.intermedium Neish et Leggett。在PSA培养基上生长快,子座黄色至肉色,气生菌丝白色至淡粉红色,具大小两种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新月形略弯,向两端渐尖削,顶端略钝,另1端较锐,具隔膜2~5个;小型分生孢子串球状,单胞、无色,长椭圆形或纺锤形;无厚垣孢子。有性态不清楚。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54℃6分钟,对阳光抗力强。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在病株上、种子上、病残体上及土壤中越冬,翌年,苗期、成株均可染病,种子发芽时,分生孢子萌发,长出芽管,从伤口侵入,引起发病。适温22~28℃,在发病期间降雨多,相对湿度大易发病。
危害特征
主要为害地上部或茎基部及果柄,初病部变褐,皮层腐烂,表皮内外生有粉红色霉状物,致植株黄化、矮小或萎凋后死亡,一般不落叶。
寄主
防治措施
(1)实行3~4年以上轮作。(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等微生物肥料。如5406菌肥,可减轻发病。(3)发病重的地区,在定植时采用10%放线酮适量与土混匀后撒入定植穴,后定植。(4)发病初期喷淋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6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分布
图片文件
sc/SCBH/QGL/QZ/QZHOFB.jpg,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