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菜类白锈病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病因物为鞭毛菌亚门真菌白锈菌Albugo candida (Pers.) O.kuntze,或大孢白锈菌A. macrospora (Togashi) S.lto。该菌菌丝无分隔,蔓延于寄主细胞间隙。孢子囊梗短棍棒状,其顶端着生链状孢子囊。孢子囊卵形至球形无色,萌发时产生5~18个具双鞭毛的游动孢子。上述两种白锈菌大小不同。大孢白锈菌孢子囊和卵孢子均较大,其白锈菌的孢子囊和卵孢子稍小。两菌卵孢子均为褐色,近球形,外壁有瘤状突起。其孢子囊萌发最低和最适温度为10℃,最高25℃,侵入寄主最适温度为18℃。该菌除侵染芥菜外,还可侵染白菜类、甘蓝类、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
发生规律
病菌初侵染源在南方主要是病叶、茎、花轴龙头及带菌种子,北方主要在残留土壤中的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翌春气温1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0%.卵孢子萌发,薹菜染病后又在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一般从侵染到病斑破裂,散出孢子囊最快需3~4天,最迟9天,一般5~7天;病株中上部叶片病斑长的大,破裂也快;下部近地面叶片破裂慢。气象因子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凡冬末气温偏暖,早春回升缓慢或有寒流侵袭,气温7~13℃,利于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南方2~4月的雨日和雨量及相对湿度,是作用该病发生程度的重要因子。
危害特征
叶芥菜(花叶芥、苦菜、雪里蕻)、茎芥菜、根芥菜等白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叶上病斑初呈浅黄绿色,边缘不明显,病斑生于叶两面,主要生在叶背,病斑扩展成白色稍隆起的小疱,大小1~6mm,成熟后表皮破裂散出很多白粉状物,即病菌孢子,严重时病斑覆满整个叶面,致叶片变黄干枯。近年白锈病有上升之势,尤其是多雨的年份或多雨的地区,该病普遍发生,有的为害重。
寄主
防治措施
(1)定期观察病斑扩展情况,特别注意苔期病叶增长速度,结合当时气象条件做出预报。(2)进入初花期后结合预报喷药防治。在发现中心病株后开始喷洒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50~2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霜脲锰锌(克抗灵)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乙·锰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亩喷对好的药液60~70升,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对克露、甲霜灵锰锌产生抗药性的可改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分布
图片文件
sc/SCBH/SHZHK/GACATCA/GACABXB.jpg,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