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椰菜黑根病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立枯丝核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该菌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初生菌丝无色,后为黄褐色,具隔,分枝基部缢缩,分枝处往往成直角。老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0.1~0.5mm,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有性态为担子菌亚门的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担孢子近圆形。其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4℃左右,最高40℃,最低6℃。
发生规律
病原主要借菌丝和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和存活。土壤中的菌丝不休眠,营腐生生活。病原寄主范围广,一旦进入菜田,则较难除净。在田间病原的传播主要靠接触传染,即植株的根茎、叶接触病土时,便会被菌丝侵染。有水膜存在条件下,与病部接触的健叶也会染病。种子、农具以及带菌堆肥等都可传播蔓延。病原菌丝生长适应的范围较广,当土壤湿度在20%~60%时,腐生能力最强。菌核的萌发需要高湿,一般湿度达98%才能萌发,侵入时需要保持一定时间的自由水或湿度近100%。土壤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如过高过低的土温、黏重而潮湿的土壤,均有利病害发生。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
危害特征
发主要危害茎基部。主要在苗期发生,为害植株根茎部,使病部变黑。有些植株感病部位缢缩潮湿时可见其上有白色霉状物。植株染病后,数天内即见叶姜蔫、干枯,整株死亡。定植后一般停止发展,但个别田块可造成继续死苗。成株期的为害症状是根部、茎部和叶柄腐变褐,形成根朽或脱帮,植株失水姜蔫后枯死。叶片发病时,先是下部叶片发病,并向上发展,在叶片上沿叶缘向内形成“V”字形坏死褐斑。严重时,叶面上散生不规则形的褐色坏死斑,叶片腐烂。
寄主
防治措施
(1)用3%的75%可湿性粉剂百菌清拌种。(2)春季栽培的直选择生长前期对低温不大敏感的品种,适期播种,不宣过早或过迟。(3)发病初期喷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
分布
图片文件
sc/SCBH/SHZHK/HYCAGAL/HYCAHEGB.jpg,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