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菌核病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病原物为子囊菌亚门的真菌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菌核圆形或不规则形,鼠粪状,较辣椒上的菌核大,大小1.7~4×1.8~17mm,多在主茎或侧枝上,尤以髓部最多。菌核外面黑色,内部白色,萌发后产出1~20个子囊盘,多2~3个。子囊盘初为柄状及杯状,淡黄褐色、展开后呈盘状,浅褐色,直径2~6.5mm。子囊盘底部的柄长度随菌核在土中深浅而异,一般5~15mm。子囊棒状,无色,内含8个椭圆形无色的子囊孢子。侵染茄子、番茄、辣椒、西葫芦、黄瓜、菜豆、大豆、莴苣、白菜、甘蓝、芥菜、芹菜、茴香等。
发生规律
主要以菌核在田间或塑料棚土壤内越冬。翌春茄子定植后菌核萌发,抽出子囊盘散发子囊孢子,随气流传到寄主上,由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有报道子囊孢子不能侵害健壮植株,但大多数子囊孢子的芽管可穿过失去膨压的表皮细胞间隙,直接侵入寄主体内,为该病的初侵。在棚内病株与健株,病枝与健枝接触,或病花、病果软腐后落在健部均可引致发病,成为再侵染的一个途径。该菌孢子萌发以16~20℃,相对湿度95~100%为最适。在棚内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病重,早春有3天以上连阴雨或低温侵袭病情加重。
危害特征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始于茎基,病部初呈浅褐色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呈软腐状,无臭味,干燥后呈灰白色,菌丝集结为菌核,病部缢缩,茄苗枯死。成株期各部位均可发病,先从主茎基部或侧枝5~20厘米处开始,初呈淡褐色水渍状病斑,稍凹陷,渐变灰白色,湿度大时也长出白色絮状菌丝,皮层霉烂,在病茎表面及髓部形成黑色菌核,干燥后髓空,病部表皮易破裂,纤维呈麻状外露,致植株枯死;叶片受害也先呈水浸状,后变为褐色圆斑,有时具轮纹,病部长出白色菌丝,干燥后斑面易破;花蕾及花受害,现水渍状湿腐,终致脱落;果柄受害致果实脱落;果实受害端部或向阳面初现水渍状斑,后变褐腐,稍凹陷,斑面长出白色菌丝体,后形成菌核。
寄主
防治措施
(1)塑料棚内栽培茄子覆地膜可阻止子囊盘出土,减少菌源。 (3)注意通风以降低棚内湿度,寒流侵袭时要注意加温防寒以防植株受冻,诱发染病。(4)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到棚外消毁。(5)定植前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5kg,对干土25kg充分混匀撒于畦面,然后耙入土中,可减少初侵染源。田间始见子囊盘或发现中心病株后,喷洒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9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农利灵、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轮换或交替使用,隔10~15天1次,连续防治3~4次。此外棚室或露地出现子囊盘时,采用烟雾或喷雾法防治。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250g,熏1夜,隔8~10天1次,连续或与其它方法交替防治3~4次;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次1kg。
分布
图片文件
sc/SCBH/QGL/QZ/QZJHB.jpg,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