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蓟马
别名 韭菜蓟马 葱带蓟马
学名 Thrips alliorum (Priesner) 异名:Taeniothrips alliorum Priesner 缨翅目 蓟马科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 雌虫体长1.4~1.5mm。体褐色或黑褐色,翅胸较头部、前胸和腹部暗;触角第二节端部及第三节色略浅,其余各节黑褐色;前足胫节,中、后足胫节端部及全部跗节黄色;前翅浅灰色,翅鬃黄色;体鬃褐色。头宽大于长,两颊几乎直;缺前单眼前鬃,单眼间鬃长,着生于三角形连线外缘。触角8节,第3、4节各着生一叉状感觉锥。前胸背板前角各具一根长鬃,后角各有2根长鬃,后缘鬃3对,中对稍长。前翅上脉鬃间断,基部4+3,端鬃3根;后脉鬃10~13根连续。腹部3~8侧板中部有3根横排鬃,5~8背板两侧有微弯梳,第8背板后缘无梳,3~7腹板各具8~14根附鬃。此外葱类上发生的蓟马,还有烟蓟马(T.tohaci Lin)。
发生规律
生活习性 东北年生3~4代,山东6~10代,长江流域10代以上,以成、幼虫及伪蛹在枯叶或土中越冬,每代历期20天左右。河南、山东、江苏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进入为害盛期;黑龙江6月中旬至7月中旬成虫活跃,成虫白天多在叶背为害。6月中旬韭菜上葱蓟马数量最多,是为害严重期,6月下旬虫量居次,7月以后进入高温季节,数量急剧下降。
危害特征
为害特点 成虫、若虫为害洋葱或大葱心叶、嫩芽及韭菜叶,受害时出现长条状白斑,严重时葱叶扭曲枯黄。
寄主
防治措施
防治方法 (1)清除田间枯枝残叶,减少越冬基数。(2)在成、若虫发生期喷洒40%七星保乳油600~8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0%氯·马乳油2000倍液,或20%复方浏阳霉素乳油1000倍液,或80%巴丹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增效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
分布
图片文件
sc/SCHC/CSLHC/CJEM.jpg,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