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病
黄疸病 麦疸 病原
Puccinia recondita Rob. ex Desm. f. sp. tritici Eriks et Henn.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为担子菌亚门的真菌小麦隐匿柄锈菌。夏孢子单胞,球形至近球形,黄褐色,表面具细刺,有散生发芽孔6~8个;冬孢子双胞,棒状,顶平,柄短,暗褐色。冬孢子萌发时产生4个小孢子,侵染转主寄主,产生锈子器和性子器。性子器橙黄色,球形至扁球形埋生在寄主表皮下,产生橙黄色椭圆形性孢子。锈子器生在对应的叶背病斑处,杯状,能产生链状球形锈孢子。与小麦条锈菌区分时,挑少许夏孢子,滴一滴浓盐酸或正磷酸,加盖玻片镜检,条锈菌夏孢子原生质浓缩成多个小团,叶锈菌则在中央浓缩成一团。
发生规律
叶锈病菌是一种多孢型转主寄生的病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在唐松草(Thaclictrum spp.)和小乌头(Isopyrum fumarioides)上形成锈孢子和性孢子。我国尚未证实有转主寄主,仅以夏孢子世代完成其生活史。该菌在华北、西北、西南、中南等广大麦区的自生麦和晚熟春麦上以夏孢子连续侵染的方式越夏,秋季就近侵染秋苗,并向邻近地区传播,其越冬形式和越冬条件与条锈病类似。该菌夏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叶片气孔侵入,气温20~25℃经6天潜育,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秋苗发病后,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叶片内或少量以夏孢子越冬,冬季温暖地区,病菌不断传播蔓延。北方春麦区,由于病菌不能在当地越冬,病菌则从外地传来,引起发病。冬小麦播种早,出苗早发病重。一般9月上、中旬播种的易发病,冬季气温高,雪层厚,覆雪时间长,土壤湿度大发病重。毒性强的小种多,能使小麦抗病性“丧失”,造成大面积发病。
危害特征
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产生疱疹状病斑,很少发生在叶鞘及茎秆上。夏孢子堆圆形至长椭圆形,桔红色,比秆锈病小,较条锈病大,呈不规则散生,在初生夏孢子堆周围有时产生数个次生的夏孢子堆,一般多发生在叶片的正面,少数可穿透叶片。成熟后表皮开裂一圈,散出桔黄色的夏孢子;冬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片背面和叶鞘上,圆形或长椭圆形,黑色,扁平,排列散乱,但成熟时不破裂。别于秆锈病和条锈病。 病原及发生规律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1)种植抗耐病品种。(2)加强栽培防病措施适期播种,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雨季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①药剂拌种 用种子重量的0.03%~0.04%(有效成分)叶锈特或用种子重量0.2%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提倡使用15%保丰1号种衣剂(活性成分为粉锈宁、多菌灵、辛硫磷)包衣种子后自动固化成膜状,播后形成保护圈,且持效期长。用量每kg种子用4g包衣防治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全蚀病效果优异,且可兼治地下害虫。②田间用药 于发病初期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可兼治条锈病、秆锈病和白粉病,隔10~20天1次,防治1~2次。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麦类病虫/小麦病//小麦叶锈病/小麦叶锈病.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