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二叉蚜
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 同翅目,蚜科。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2.0mm,卵圆形,淡绿色,背中线深绿色,腹管浅绿色,顶端黑色。中胸腹岔具短柄。额瘤较中额瘤高。触角6节,全长超过体之半,喙超过中足基节,端节粗短,长为基宽的1.6倍。腹管长圆筒形,尾片长圆锥形,长为基宽的1.5倍,有长毛5~6根。 有翅孤雌蚜体长1.8mm,长卵形。活时绿色,背中线深绿色。头、胸黑色,腹部色浅。触角黑色共6节,全长超过体之半。触角第3节具4~10个小圆形次生感觉圈,排成一列。前翅中脉二叉状。
发生规律
麦二叉蚜生活习性与长管蚜相似,年生20~30代,具体代数因地而异。冬春麦混种区和早播冬麦田种群消长动态秋苗出土后开始迁入麦田繁殖,3叶期至分蘖期出现一个小高峰,进入11月上旬以卵在冬麦田残茬上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越冬卵孵化,在冬麦上繁殖几代后,有的以无翅胎生雌蚜继续繁殖,有的产生有翅胎生蚜在冬麦田繁殖扩展,4月中旬有些迁入到春麦上,5月上中旬大量繁殖,出现为害高峰期,并可引起黄矮病流行。麦二叉蚜在10~30℃发育速度与温度正相关,7℃以下存活率低,22 C胎生繁殖快,30℃生长发育最快,42℃迅速死亡。该蚜虫在适宜条件下,繁殖力强,发育历期短,在小麦拔节、孕穗期,虫口密度迅速上升,常在15~20天,百株蚜量可达万头以上。
危害特征
麦二叉蚜常在麦类叶片正、反两面或基部叶鞘内外吸食汁液,致麦苗黄枯或伏地不能拔节,严重的麦株不能正常抽穗,直接影响产量,此外还可传带小麦黄矮病。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虫品种。②合理布局。冬春麦混种区,尽量减少冬小麦面积或冬麦与春麦分别集中种植,这样可减少受害。③适时集中播种。冬麦适当晚播,春麦适时早播。④合理施肥浇水。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减少或改进施药方法,避免杀伤麦田天敌。充分利用瓢虫、食蚜蝇、草蛉、蚜茧蜂等天敌,据测定七星瓢虫成虫,日食蚜100头以上,生产上利用麦蚜复合天敌当量系统,能统一多种天敌的标准食蚜单位和计算法,准确测定复合天敌发生时综合控蚜能力,是采用其它措施依据。测定天敌控蚜指标,把该指标与化防指标、当量系统结合起来,为充分发挥天敌作用提供保证。必要时可人工繁殖释放或助迁天敌,使其有效地控制蚜虫。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当天敌不能控制麦蚜,孕穗期有蚜株率达50%,百株平均蚜量200~250头或灌浆初期有蚜株率70%,百株平均蚜量500头时,即应进行防治。可选用0.2%苦参碱(克蚜素)水剂400倍液或杀蚜霉素(孢子含量200万个/m1)250倍液、50%辟蚜雾或40%氧乐果2000倍液,杀蚜效果90%左右,且能保护天敌。 上述措施不能奏效的地区或田块可采用以下综防措施。①在小麦黄矮病流行区主要是苗期治蚜,用50%灭蚜松乳油150ml,对水5kg,喷洒在50kg麦种上,堆闷6~12小时后播种。②用3%呋喃丹颗粒剂、或5%涕灭威颗粒剂,每亩1.5kg盖种,持效期可达1~1.5个月。⑧在非黄矮病流行期,重点防治穗期麦蚜,必要时田间喷洒2.5%扑虱蚜可湿性粉剂、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2.5%高渗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500~4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④干旱地区每亩可用40%乐果乳油50ml,对水1~2kg,拌细砂土15kg,或用80%敌敌畏乳油75ml,拌土25kg,于小麦穗期清晨或傍晚撒施。为了保护天敌,尽量选用对天敌杀伤力小的抗蚜威等农药。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麦类病虫/麦虫//麦二叉蚜/麦二叉蚜.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