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夜蛾
麦穗虫
Apamea sordens (Hn[nagel) 鳞翅目 夜蛾科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6mm,翅展42mm左右,全体灰褐色。前翅有明显黑色基剑纹,在中脉下方呈燕飞形,环状纹、肾状纹银灰色,边黑色;基线淡灰色双线,亚基线、端线浅灰色双线,锯齿状;亚端线波浪形浅灰色;前翅外缘具7个黑点,缘毛密生;后翅浅黄褐色。 卵 圆球形,直径0.61~0.68mm,卵面有花纹。 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33mm左右,头部具浅褐黄色“八”字纹;颅侧区具浅褐色网状纹。前胸盾板、臀板上生背线和亚背线,将其分成4块浅褐色条斑,虫体灰黄色,背面灰褐色,腹面灰白色。 蛹 长18~21.5mm,黄褐色或棕褐色。
发生规律
年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田间或地埂表土下及芨芨草墩下越冬。翌年4月越冬幼虫出蛰活动,4月底~5月中旬幼虫化蛹,预蛹期6~11天,蛹期44~55天。6~7月成虫羽化,6月中旬~7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白天隐蔽在麦株或草丛下,黄昏时飞出活动,取食小麦花粉或油菜。交尾后5~6天产卵在小麦第一小穗颖内侧或子房上,一般成块,每块数粒至38粒不等,雌蛾产卵量可达740粒,卵期约13天,幼虫蜕皮6次,共7龄,历期8、9个月。幼虫为害期为66.5天,初孵幼虫先取食穗部的花器和子房,吃光后转移,老熟幼虫有隔日取食习性,6、7龄幼虫虫体长大,白天从小麦叶上转移至杂草上吐丝缀合叶片隐蔽起来,也有的潜伏在表土或土缝里,9月中旬幼虫开始在麦茬根际松土内越冬。
危害特征
初孵幼虫先取食穗部花器和子房,个别取食颖壳内壁幼嫩表面,食尽后转移为害,2~3龄后在籽粒里取食潜伏,4龄后幼虫转移至旗叶上吐丝缀连叶缘成筒状,日落后寻找麦穗取食。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1)麦收时要注意杀灭麦捆底下的幼虫,以减少越冬虫口基数。(2)设置诱集带。该虫成虫羽化后交尾前以取食油菜花蜜为主,其高峰期的出现正值当地大面积油菜盛花期,且喜欢在早熟的青稞、小麦等作物穗部产卵,同一小麦田中混杂的青稞及早熟小麦上产卵最多,受害最重。根据这一习性,在小麦田四周及地中间按规格种植青稞及早熟小麦,则能诱集成虫产卵。同时,由于麦穗夜蛾幼虫有3龄前在颖壳内为害穗粒,4龄以后幼虫转移取食的习性,待诱集带产卵后幼虫转移前,将诱集带及时拔除或喷药,就会大大减少虫源,达到保护大田小麦不受害的目的。 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趋光性,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安装黑光灯诱杀成虫。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掌握在4龄前及时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900~1000倍液。4龄后白天潜伏,需要防治时应在日落后喷洒上述杀虫剂。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麦类病虫/麦虫//麦穗夜蛾/麦穗夜蛾.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