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病
病原
Ascochyta pinodes (Berk et Bloxam) Jones. ―― Mycosphaerella pinodes (Berk. et B1.) Stone 病害症状 豌豆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近地面的茎和荚。叶片染病初生圆形至不规则形斑,中间黑褐色至黑色,具2~3圈轮纹,其上生很多小黑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豆类壳二孢。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的豌豆球腔菌。子囊座球形,子囊圆筒形至椭圆形子囊孢子卵形或椭圆形。分生孢子无色,双细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地表越冬。翌年病菌通过风、雨或灌溉水传播,从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引致发病。种子带菌可随种子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用病种子育苗,苗期可见子叶染病,后蔓延到真叶上,田间发病后,病斑上产出分生孢子,借风、雨或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引致再侵染。 寄主作物 豌豆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发生规律
病害名称 病害名称 豌豆黑斑病 别名 病原拉丁名 Ascochyta pinodes (Berk et Bloxam) Jones. ―― Mycosphaerella pinodes (Berk. et B1.) Stone 病害症状 豌豆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近地面的茎和荚。叶片染病初生圆形至不规则形斑,中间黑褐色至黑色,具2~3圈轮纹,其上生很多小黑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茎部染病茎上产生条斑,病部呈黑褐色,茎部以上茎叶变黄枯死。荚染病初生不规则形紫斑点,病部具分泌物,褐色至黑褐色,干后呈疮痂状,侵入种子引起斑点。 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豆类壳二孢。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的豌豆球腔菌。子囊座球形,子囊圆筒形至椭圆形子囊孢子卵形或椭圆形。分生孢子无色,双细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地表越冬。翌年病菌通过风、雨或灌溉水传播,从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引致发病。种子带菌可随种子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用病种子育苗,苗期可见子叶染病,后蔓延到真叶上,田间发病后,病斑上产出分生孢子,借风、雨或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引致再侵染。
危害特征
病害名称 病害名称 豌豆黑斑病 别名 病原拉丁名 Ascochyta pinodes (Berk et Bloxam) Jones. ―― Mycosphaerella pinodes (Berk. et B1.) Stone 病害症状 豌豆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近地面的茎和荚。叶片染病初生圆形至不规则形斑,中间黑褐色至黑色,具2~3圈轮纹,其上生很多小黑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茎部染病茎上产生条斑,病部呈黑褐色,茎部以上茎叶变黄枯死。荚染病初生不规则形紫斑点,病部具分泌物,褐色至黑褐色,干后呈疮痂状,侵入种子引起斑点。 病原及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1)选用无病豆荚,单独脱粒留种。 (2)适时播种,不宜过早。提倡高畦栽培,适当密植,合理施肥,增施钾肥,提高抗病力。 物理防治 播种前用56℃温水浸种5分钟,进行种子消毒。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结合防治豌豆其它叶斑病及早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复方硫菌灵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2~3次,注意喷匀喷足。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豆类病虫/豆类病害/豌豆//豌豆黑斑病/豌豆黑斑病.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