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纹叶枯病病毒主要在越冬的灰飞虱若虫体内越冬,部分在大麦、小麦和杂草病株内越冬,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3月下旬至4月中旬越冬灰飞虱若虫羽化后迁入麦田及禾本科杂草中产卵繁殖,部分侵入附近秧田为害。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一代成虫羽化后,随麦子成熟和收割,大量迁入秧田和早播直播稻大田为害和传播病毒。10-15天后在秧田、早栽中晚稻大田及早播直播稻田出现第一次显症高峰。以后随灰飞虱成虫羽化和世代交替,出现第2、第3次传毒高峰和显症高峰。在气候适宜灰飞虱发生的年份,还有第4次传毒、显症高峰出现。10月上中旬第6代灰飞虱若虫孵化,水稻成熟后带毒灰飞虱若虫迁入田边禾本科杂草和麦田中为害、越冬。早播田重于迟播田,孤立秧池重于连片秧池,麦套稻重于其他轻型栽培方式,稻田周围杂草丛生病害发生重,通常杂交稻和籼稻比较抗病,粳稻、糯稻较感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主要与传毒媒介灰飞虱虫量、带毒率、品种抗性及水稻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传毒高峰期的吻合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灰飞虱带毒率高,虫量大,感病品种大量种植,品种单一,对条纹叶枯病流行十分有利;而灰飞虱发生量与冬前基数、秋冬季气温、春季降雨、寄主食料条件等密切相关,秋冬季温度偏高、春季降水偏少,寄主食料条件丰富,有利于灰飞虱的存活和繁殖,预示灰飞虱发生量大,条纹叶枯病可能重发。二十世纪60-70年代该病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华北部分稻区发生曾较为严重,80年代在山东南部和云南地区曾数度流行,1985-1988年在台湾地区危害较重。1990年后,该病在粳稻种植区又有所回升,尤其是1999年开始,在江苏发生危害逐年加重,成为当地水稻生产上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
随机、无中心和无虫孔可与螟害枯心区别。) 病原物 病原物为纤细病毒属的病毒水稻条纹病毒(简称RSV)。病毒粒体为环状或丝状,病毒核酸为4条RNA单链,可形成分枝的丝状或杆状超级结构。病毒稀释限点为10-3~10-4 ,钝化温度为55℃,3分钟。在-20℃下提纯的病毒样品可保持侵染性1个月,病叶和带毒虫体内的病毒可保持侵染性8个月。病毒主要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传播。灰飞虱在病株上一般需吸食30分钟后才能获毒(少数个体只需3-10分钟),获毒后要经过一段循回期才能传毒。循回期4-23天,平均8.3天。通过循回期后可传毒40天,病毒可经卵传递,到第40代仍有较高的传毒率。 发生规律 条纹叶枯病病毒主要在越冬的灰飞虱若虫体内越冬,部分在大麦、小麦和杂草病株内越冬,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3月下旬至4月中旬越冬灰飞虱若虫羽化后迁入麦田及禾本科杂草中产卵繁殖,部分侵入附近秧田为害。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一代成虫羽化后,随麦子成熟和收割,大量迁入秧田和早播直播稻大田为害和传播病毒。10-15天后在秧田、早栽中晚稻大田及早播直播稻田出现第一次显症高峰。以后随灰飞虱成虫羽化和世代交替,出现第2、第3次传毒高峰和显症高峰。在气候适宜灰飞虱发生的年份,还有第4次传毒、显症高峰出现。10月上中旬第6代灰飞虱若虫孵化,水稻成熟后带毒灰飞虱若虫迁入田边禾本科杂草和麦田中为害、越冬。早播田重于迟播田,孤立秧池重于连片秧池,麦套稻重于其他轻型栽培方式,稻田周围杂草丛生病害发生重,通常杂交稻和籼稻比较抗病,粳稻、糯稻较感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主要与传毒媒介灰飞虱虫量、带毒率、品种抗性及水稻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传毒高峰期的吻合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灰飞虱带毒率高,虫量大,感病品种大量种植,品种单一,对条纹叶枯病流行十分有利;而灰飞虱发生量与冬前基数、秋冬季气温、春季降雨、寄主食料条件等密切相关,秋冬季温度偏高、春季降水偏少,寄主食料条件丰富,有利于灰飞虱的存活和繁殖,预示灰飞虱发生量大,条纹叶枯病可能重发。二十世纪60-70年代该病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华北部分稻区发生曾较为严重,80年代在山东南部和云南地区曾数度流行,1985-1988年在台湾地区危害较重。1990年后,该病在粳稻种植区又有所回升,尤其是1999年开始,在江苏发生危害逐年加重,成为当地水稻生产上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 寄主作物 水稻 小麦 多种禾本科杂草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1)推广抗耐病品种,如常优粳1号、镇稻99、盐稻8号、徐稻3号、扬粳9538等粳稻相对较耐病,大部分杂交稻及籼稻较抗病,重发地区可根据本地实际改种优质抗病品种;(2)适当推迟播栽期,避开灰飞虱由麦田迁入秧池高峰期;(3)推广小苗抛栽、机插秧等轻型栽培措施,避开灰飞虱由麦田迁入秧田高峰。 物理防治 秧田期播后使用20目以上无色防虫网,阻断灰飞虱接触秧苗,防止吸食传毒。 药剂防治 化学防治应以防虫防病为目标,麦田发生时很大时,亩用80%敌敌畏乳油200~250ml,拌和干细土25~30kg,在中午前撒入麦田,熏蒸防治。秧田期,或直播稻田早期应以防治迁入期的成虫为主,选用击倒性强的接触性杀虫剂,以防止传毒,小稻露青后即应开始防治,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150ml,或50%辛硫磷乳油150ml,对水40kg喷雾。为增加药剂持效期,可用长效剂与接触剂复配混用。稻田生长期可选用药效期较长的20%异丙威乳油150~200ml,或25%速灭威乳油150~200ml,或50%混灭威乳油100~150ml,或25%仲丁威乳油100~200ml,或50%仲丁威乳油50~100ml,或5%锐劲特悬浮液30~40ml,或25%噻嗪酮(扑虱灵)可湿性粉剂30~45g,秧田对水40kg,大田 对水60~70kg,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