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菌脓,借风雨、露水、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病菌借灌溉水、风雨传播距离较远,低洼积水、雨涝以及漫灌可引起连片发病。晨露未干病田操作造成带菌扩散。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条件,稻区长期积水、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一般中稻发病重晚稻,籼稻重于粳稻。矮秆阔叶品种重于高秆窄叶品种,不耐肥品种重于耐肥品种。水稻在幼穗分化期和孕期易感病。此病的发生一般在气温26~30℃时最盛,20℃以下和30℃以上受抑制。适温、多雨、日照不足有利于发病,特别是台风、暴雨、洪涝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更容易引起病害爆发流行。一般在中稻为主地区和早稻、中稻、晚稻混栽区病害易流行;栽培管理方面,以肥、水管理对白叶枯病的影响最大。氮肥使用过多或过迟,可使秧苗生长过旺而导致抗病力减弱,同时造成田间郁闭高湿,从而加重病害;深水灌溉或稻株受淹,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加重病害;田水漫灌、串灌可促使病害扩展蔓延。一般糯稻品种抗病性最强,粳稻次之,籼稻最弱,但籼稻品种间抗病性也有明显的差异,植株叶片较窄、挺而不披的品种抗病性较强,稻株叶片水孔数目多的较感病。
全国;Ⅱ、Ⅲ型仅存在于南方个别稻区。 发生规律 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菌脓,借风雨、露水、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病菌借灌溉水、风雨传播距离较远,低洼积水、雨涝以及漫灌可引起连片发病。晨露未干病田操作造成带菌扩散。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条件,稻区长期积水、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一般中稻发病重晚稻,籼稻重于粳稻。矮秆阔叶品种重于高秆窄叶品种,不耐肥品种重于耐肥品种。水稻在幼穗分化期和孕期易感病。此病的发生一般在气温26~30℃时最盛,20℃以下和30℃以上受抑制。适温、多雨、日照不足有利于发病,特别是台风、暴雨、洪涝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更容易引起病害爆发流行。一般在中稻为主地区和早稻、中稻、晚稻混栽区病害易流行;栽培管理方面,以肥、水管理对白叶枯病的影响最大。氮肥使用过多或过迟,可使秧苗生长过旺而导致抗病力减弱,同时造成田间郁闭高湿,从而加重病害;深水灌溉或稻株受淹,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加重病害;田水漫灌、串灌可促使病害扩展蔓延。一般糯稻品种抗病性最强,粳稻次之,籼稻最弱,但籼稻品种间抗病性也有明显的差异,植株叶片较窄、挺而不披的品种抗病性较强,稻株叶片水孔数目多的较感病。 寄主作物 水稻 野生稻 李氏禾 茭白等禾本科植物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在病害流行区域,要压缩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种植优质、丰产、抗病的品种。(2)妥善处理病稻草,不让病菌与种、芽、苗接触,清除田边再生稻株或杂草。(3)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氮肥使用过量、过迟。(4)加强水浆管理,浅水勤灌,雨后及时排水,分蘖期排水晒田,秧田严防水淹。 药剂防治 5叶期,或移栽前5天,亩用3%中生菌素可湿粉100g,或50%氯溴异氰尿酸(消菌灵)水溶性粉剂25~50g,对水50kg喷雾。出现发病中心后,亩用20%叶枯宁(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g,或10%氯霉素水溶剂100g,或70%叶枯净(杀枯净)胶悬剂100~150g,或25%叶枯灵(渝-7802)可湿性粉剂175~200g,对水50~60kg喷雾。 除新疆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但以华东、华南、华中稻区发生普遍,为害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