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

病原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Ishiyama) Swings

水稻 野生稻 李氏禾 茭白等禾本科植物

全国;Ⅱ、Ⅲ型仅存在于南方个别稻区。 发生规律 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菌脓,借风雨、露水、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病菌借灌溉水、风雨传播距离较远,低洼积水、雨涝以及漫灌可引起连片发病。晨露未干病田操作造成带菌扩散。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条件,稻区长期积水、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一般中稻发病重晚稻,籼稻重于粳稻。矮秆阔叶品种重于高秆窄叶品种,不耐肥品种重于耐肥品种。水稻在幼穗分化期和孕期易感病。此病的发生一般在气温26~30℃时最盛,20℃以下和30℃以上受抑制。适温、多雨、日照不足有利于发病,特别是台风、暴雨、洪涝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更容易引起病害爆发流行。一般在中稻为主地区和早稻、中稻、晚稻混栽区病害易流行;栽培管理方面,以肥、水管理对白叶枯病的影响最大。氮肥使用过多或过迟,可使秧苗生长过旺而导致抗病力减弱,同时造成田间郁闭高湿,从而加重病害;深水灌溉或稻株受淹,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加重病害;田水漫灌、串灌可促使病害扩展蔓延。一般糯稻品种抗病性最强,粳稻次之,籼稻最弱,但籼稻品种间抗病性也有明显的差异,植株叶片较窄、挺而不披的品种抗病性较强,稻株叶片水孔数目多的较感病。 寄主作物 水稻 野生稻 李氏禾 茭白等禾本科植物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在病害流行区域,要压缩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种植优质、丰产、抗病的品种。(2)妥善处理病稻草,不让病菌与种、芽、苗接触,清除田边再生稻株或杂草。(3)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氮肥使用过量、过迟。(4)加强水浆管理,浅水勤灌,雨后及时排水,分蘖期排水晒田,秧田严防水淹。 药剂防治 5叶期,或移栽前5天,亩用3%中生菌素可湿粉100g,或50%氯溴异氰尿酸(消菌灵)水溶性粉剂25~50g,对水50kg喷雾。出现发病中心后,亩用20%叶枯宁(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g,或10%氯霉素水溶剂100g,或70%叶枯净(杀枯净)胶悬剂100~150g,或25%叶枯灵(渝-7802)可湿性粉剂175~200g,对水50~60kg喷雾。 除新疆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但以华东、华南、华中稻区发生普遍,为害较重。
为黄单胞菌属的细菌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菌体短杆状,单生单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和荚膜,菌体外具粘质的胞外多糖包围,好气性,呼吸型代谢,不同地区的菌株致病力不同。在人工培养基上菌落蜜黄色,圆形,边缘整齐,质地均匀,表面隆起,光滑发亮,无荧光,有粘性。病菌生长温度范围5~40℃,最适26~30℃,病菌最适宜pH6.5~7.0。自然条件下,病菌可侵染栽培稻、野生稻、李氏禾、茭白等禾本科植物。病菌血清学鉴定分三个血清型Ⅰ型是优势型,分布全国;Ⅱ、Ⅲ型仅存在于南方个别稻区。
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菌脓,借风雨、露水、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病菌借灌溉水、风雨传播距离较远,低洼积水、雨涝以及漫灌可引起连片发病。晨露未干病田操作造成带菌扩散。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条件,稻区长期积水、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一般中稻发病重晚稻,籼稻重于粳稻。矮秆阔叶品种重于高秆窄叶品种,不耐肥品种重于耐肥品种。水稻在幼穗分化期和孕期易感病。此病的发生一般在气温26~30℃时最盛,20℃以下和30℃以上受抑制。适温、多雨、日照不足有利于发病,特别是台风、暴雨、洪涝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更容易引起病害爆发流行。一般在中稻为主地区和早稻、中稻、晚稻混栽区病害易流行;栽培管理方面,以肥、水管理对白叶枯病的影响最大。氮肥使用过多或过迟,可使秧苗生长过旺而导致抗病力减弱,同时造成田间郁闭高湿,从而加重病害;深水灌溉或稻株受淹,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加重病害;田水漫灌、串灌可促使病害扩展蔓延。一般糯稻品种抗病性最强,粳稻次之,籼稻最弱,但籼稻品种间抗病性也有明显的差异,植株叶片较窄、挺而不披的品种抗病性较强,稻株叶片水孔数目多的较感病。
整个水稻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异,常见分4种类型。 普通型 即典型的叶枯型症状。苗期很少出现,一般在分蘖期后才较明显。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向下伸长、加宽而扩展成条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病健部交界线明显,呈波纹状(粳稻品种)或直线状(籼稻品种)。病斑黄色或略带红褐色,最后变为灰白色(多见于籼稻)或黄白色(多见于粳稻)。湿度大时,病部易见蜜黄色珠状菌脓。 急性型 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或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生。叶片病斑暗绿色,迅速扩展,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也有蜜黄色珠状菌脓。此种症状的出现,表示病害正在急剧发展。 凋萎型 为系统侵染型症状。多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呈现失水、青卷、尔后枯萎的症状,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病轻时仅1~2个分蘖青枯死亡,病重时整株整丛枯死。如折断病株的茎基部并用手挤压,则可见到大量黄色菌脓溢出;剥开刚刚青卷的枯心叶,也常见叶面有珠状黄色菌脓。根据这些特点以及病株基部无虫蛀孔,可与螟虫引起的枯心相区别。 ? 黄叶型 目前国内仅在广东省发现。病株的较老叶片颜色正常,新出叶则呈均匀褪绿或呈黄色或黄绿色宽条斑,以后病株生长受到抑制。在呈现此型症状的病叶上检查不到病原细菌,但在病株茎基部以及紧接病叶下面的节间有大量病原细菌存在。
3 Comments
Aug 30, 2020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has mutat labores nostrum ei. Duo te blandit erroribus, ut sea ipsum nonumy, mel no ignota accusamus gloriatur. Id has habeo regione, explicari hendrerit reprimique cum te.

评论与建议
Jane Williams

Talis, peritus advenas etiam imitari de castus, secundus abac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