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齿矮病

裂叶矮缩病 锯齿叶矮缩病 病原
Rice ragged stunt virus

水稻 麦类 玉米 甘蔗 稗草 李氏禾等。

广东、福建、台湾、海南、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省。
为呼肠弧病毒组的病毒稻裂叶病毒(简称RRSV)。病毒粒体为等径球状体,大小50~60nm,含有双链的核糖核酸。钝化温度60℃,稀释限点100000倍,病毒在稻叶韧皮部细胞中生存。
该病传毒媒介主要是褐飞虱(Nilapat rata lugeas),传毒率为2.5%~55%,病毒在虫体内循回期10天,能终身传毒,但不能经卵传至下一代,有间隙传毒现象,间隙期1~6天,水稻感染病毒后经13~15天潜育才显症,潜育期长短与气温相关。发病程度与带毒数量有关。在田间此病有双重或三重感染或复合侵染情况,即同一植株上可以受齿矮病毒及其他病毒多重侵染,出现单独症状或协生症状。
染病株矮化,叶尖旋转,叶缘有锯齿状缺刻。苗期染病心叶的叶尖常旋转10多圈,心叶下叶缘破裂成缺口状,多为锯齿状。分蘖期染病植株矮化,株高仅为健株1/2,叶片皱缩扭曲,边缘呈锯齿状,缺刻深约O.1~0.5cm,一般不超过中脉,一片叶上常现3~5个缺刻,有时多达13个。有些品种于拔节孕穗期发病,在高节位上产生1至数个分枝,称"节枝现象",分枝上抽出小穗,多不结实。有时叶鞘叶脉肿大,病株开花延迟,剑叶缩短,穗小不实。
农业防治 (1)加强农业防治,尽量减少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切断介体昆虫辗转为害。深翻地,减少越冬寄主和越冬虫源。合理布局,连片种植,尽可能种植熟期相近的品种,减少介体迁移传病。早播要种植抗病品种。收获时要背向割稻。(2)选用抗病良种如白壳矮、博罗矮、IR29、溪南矮、木泉等。(3)治虫防病把介体昆虫消灭在传毒之前,早稻在越冬代叶蝉迁飞前移栽。在越冬代叶蝉迁移期和稻田一代若虫盛孵期进行防治。双季稻区在早稻大量收割期至叶蝉迁飞高峰前后防治。晚稻秧田,从真叶开始注意防治,结合网捕。晚稻连作田初期加强防治,间隔3~5天一次。单双季稻混栽对早稻要加强防治。晚稻早栽早期也要加强防虫。 药剂防治 治虫防病。及时防治在稻田繁殖的第一代若虫,并要抓住黑尾叶蝉迁入双季晚稻秧田和本田的的高峰期,把虫源消灭在传毒之前。可选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每亩25g或35%速虱净乳油100ml、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100g,对水50kg喷洒,隔3~5天1次,连防1~3次。
3 Comments
Aug 30, 2020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has mutat labores nostrum ei. Duo te blandit erroribus, ut sea ipsum nonumy, mel no ignota accusamus gloriatur. Id has habeo regione, explicari hendrerit reprimique cum te.

评论与建议
Jane Williams

Talis, peritus advenas etiam imitari de castus, secundus abac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