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低温生理病


番茄起源于热带,是高温类蔬菜,但经过长期适应,番茄已不耐高温多湿,在果类蔬菜中,它趋向于耐低温类蔬菜。气温高于10℃即能生长,13℃以上能正常坐果,生产上白天温度达到24~26℃,夜温13℃可充分发育。但当生产中气温低于13℃生长发育迟缓,低于5℃茎、叶停止生长,长时间低于6℃,植株则死亡。在果实膨大过程中,番茄着色与萝卜素、茄红素形成快慢有关,低于16℃胡萝卜素形成慢,低于24℃茄红素形成受抑,造成番茄不易着色。地温以20~23℃最适,当地温低于13℃时,生长迟缓。低于8℃根毛受抑,低于6℃根系停止生长、低温引起番茄生理变化。如叶片呈水渍状,是细胞膜系半透性受损,导致细胞质外渗所致。冷害影响光合作用,低温和低温冷害扰乱了叶绿素合成系统的功能,致净光合产率下降,尤其是在光照弱,又有水分胁迫条件下,对光合作用影响更大,造成番茄叶片黄化,果实朽住不红,同时,低温影响根系对磷的吸收,妨碍对钙、钾、镁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使叶片黄化加剧。 早在70年代,Lyons等提出细胞膜系是低温冷害的首要部位。他们认为植物细胞膜在低温下由膜液晶状态转变成凝胶状态,膜收缩,这种变化引致细胞膜透性降低及系膜酶和酶系功能改变,导致细胞代谢的变化和功能紊乱,引起低温生理病和冷害。低温还可引起蛋白质谱系变化。如:可溶性蛋白及酶类发生变化,产生抗冷蛋白。低温常导致植物细胞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增长,酶系更加稳定,但对热带起源的低温敏感植物,在引起冷害的温度条件下,往往能引起多种酶系结构、功能和数量的改变。低温锻炼能使植物的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并有新的蛋白质合成。
番茄对低温适应性较强,我国南、北方都在千方百计进行全年生产或反季节栽培,以满足市场上周年供应的需要。有些地区在全年气温最低的12月至2月育苗,有些在秋冬进行延后栽培,经常遇有气温过低,植株处在维持生长发育的状态,持续时间较长时,出现下述症状:一是子叶展开期遇低温,表现为子叶小或胚轴短,子叶上举或叶背向上反卷;花芽分化期遇低温,真叶小,暗淡无光,色较深,形成畸形花;定植期遇低温叶片呈掌状,叶色浓绿,根系生长受抑,易形成畸形果或果实着色不良。二是低温对番茄整个生育过程均能造成不利影响,如低温抑制茎叶生长,致苗弱叶片皱缩,叶绿素减少,出现黄白色花斑或呈黄化状态,植株生长迟缓、着花不良、萎蔫、局部坏死、坐果率低、果实朽住不长或膨大慢、品质产量下降等。三是引起植株群体生长发育不均一性,严重的叶片呈水渍状或果实上出现斑点,这些生理受损的组织易造成局部坏死或受病菌侵染或诱发低温型病害的发生,如早春、晚冬的猝倒病、根腐病、灰霉病、菌核病、叶枯病等。以上种种症状表明,番茄长期处在低温条件下就会发生低温生理病。
(1)选用耐低温弱光或早熟品种.近年我国植物抗低温基因工程已把鱼类抗冻蛋白基因成功地导入番茄,产生的融合蛋白具有抑制冰晶形成的作用,利用抗冷基因工程进行植物抗冷改良,培育抗冷品种。近年全国育出了一批即抗病毒病又耐低温弱光或早熟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如晋番茄1号、河南5号、浙杂7号、早杂1号、吉农早丰、霞粉、兰优早红、夏星、粤红玉、津粉65、绿丹番茄、青岛早红、早霞、长春早粉、长春4号等。(2)科学确定播种期,适时播种、定植。尤其是冬、春或反季节生产的番茄,即要考虑气温和地温能否满足番茄生长发育所需,又要考虑番茄对低温适应能力,种子虽在11~40℃之间均可萌发,但发芽适温最好控制在25~30℃,定植后白天控制在24~26℃,夜间18℃左右,地温20~23℃最理想,最低13℃,冬春大棚光线不足,最低温度可暂时降至5℃,一般无大影响,但当最低温度降到3℃时产量大减,番茄不同生育期对低温敏感性不同,前期对低温敏感,应设法满足,但生育后期,低温能促进上部果蕾膨大,因此生产上需把地温控制在16~18℃。(3)番茄苗期低温锻炼和蹲苗,十分重要,一定要做好,选晴天定植。(4)在降温前喷洒植物抗寒剂,每亩200毫升左右。(5)其他方法参见黄瓜低温生理病。
3 Comments
Aug 30, 2020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has mutat labores nostrum ei. Duo te blandit erroribus, ut sea ipsum nonumy, mel no ignota accusamus gloriatur. Id has habeo regione, explicari hendrerit reprimique cum te.

评论与建议
Jane Williams

Talis, peritus advenas etiam imitari de castus, secundus abac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