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条斑病毒病


病原物为植物病毒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简称PVX);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简称TMV)。马铃薯X病毒粒子弯曲杆状,致死温度68~76℃。烟草花叶病毒:病毒粒体杆状。(2)特性。该病毒能通过蚜虫传播。钝化温度90~93℃10分钟,体外存活期72~96小时,在干燥病组织内能存活30年以上。
病原既能在植株活体内越冬,也能在土壤中或土壤内的病残体上越冬,还可在种子上沾附的果肉里越冬。带毒种子、病残体及土壤中病毒是初侵染源。瘸原可通过植物根、茎、叶的伤口直接侵入寄主。病残体、种子和接触均可传播病毒。极易由接触摩擦传毒,病叶和健叶只要轻微摩擦,叶片茸毛稍受损伤即可传毒。在生产上主要通过各项农事操作,如分苗、定植、绑蔓、整枝、打权等人为接触传染,并在田间传播流行。操作人员手接触瘸株后如不洗手消毒,可连续传毒20株;衣服、工具都可传毒。蚜虫是该病毒病的主要传毒介体。生产上主要通过各项农事操作传播流行。定植后雨日多,连阴雨,降水量大,日照少,气温比常年稍偏低,是该瘸大发生的重要条件。如定植后遏连阴雨或生长期间降水量达到50mm左右,则番茄条斑病发生加重。土壤肥力低、施用未腐熟农家肥、漫灌发病重。移苗时根部带土少、移苗过晚、伤根严重或缓苗时间长引发该病严重发生。番茄移栽后浇水过勤、地温低而根系发育迟缓时,也易重发生。深中耕则容易伤根也会促使发病。防治不及时,田间发病后不能及早防治或用药不当,延误了有利防治时机加重该病为害。蚜虫大发生时发病较重。蚜虫大发生时发病较重,蚜虫是该病毒病的主要传毒媒体。当春季干旱,番茄蚜虫较多时,则番茄条斑病发生较重。病毒传播途径广,病残体、种子和接触均可传播病毒。
发病初期,茎、叶柄、果实等位产生黑褐色条纹状坏死。(1)叶片。叶背叶脉呈紫褐色油浸状条斑,其叶脉坏死或分布黑褐色油浸状坏死斑,后沿叶柄蔓延至茎杆,扩展为坏死条斑,严重时植株死亡。病株上部叶片呈现或不呈现深绿色与浅绿色相间的花叶症状,下部叶片症状不明显。发病早的植株节间短,叶片小。(2)茎杆。在植株茎杆的上、中部,初生暗绿色下陷的短条纹,后变为深色下陷的油浸状坏死条斑,再经逐渐蔓延扩大,使条斑连片,上下连接,病株逐渐黄萎枯死。(3)果实。病株上的果实畸形、坚硬,病斑大小不一,大部分较小,浅褐色至深褐色,表皮凸凹不平。切开病果,则可见褐色条斑,严重者可变褐腐烂。番茄条斑病毒病病部变色仅局限于表皮而不深入到茎内和果实内,这一特征可与番茄筋腐病可相区别。
(1)播种前用55—600C温水,浸种20~30分钟。或用0.1%高锰酸钾浸种30分钟,可以杀死种子内外的病毒。或者播种前用清水浸种3~4小时,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净,催芽播种。或将干燥的种子放在70℃下干热消毒72小时。(2)选择土层深厚,肥力较高,不带盐碱的地块种植。实行2年以上轮作。结合深翻,促使带毒瘸残体腐烂。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播种,培育壮苗;早中耕锄草,及时培土,促进发根,早采收。第1穗座果期应及时浇水,尤其是在高温干旱季节,要勤浇水,注意改善田间小环境。坐果后浇水要注意加肥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多施磷、钾肥,配以微量元素。打权、整枝、绑蔓时先健株后病株,接触过病株的手要用肥皂水消毒,防止通过农事操作再次传播。对早发病的病株及时清除并带出田外销毁。(3)①病毒防治剂有天然芸薹素、毒克星(盐酸吗啉胍·乙酸铜)、植病灵、抗毒丰,均可选择使用。在番茄1~2片真叶分苗时,将幼苗根部的土洗去,在弱毒疫苗TMV 2N14的100倍溶液中浸30分钟,然后分苗移栽。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或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抗毒剂1号200~300倍液,或病毒制剂50%菌诺800倍液,或高锰酸钾10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即可有效地控制病毒病的为害。②由于蚜虫的是病毒的传播介体,早期防治蚜虫十分重要,通过控制其传播介体,来厉害到间接控制病害的发生。尤其是高温干旱年份要注意及时喷药治蚜,预防病毒侵染,药剂可选用菊·马、抗蚜威、蚜虱净等,参见蚜虫相关内容。
3 Comments
Aug 30, 2020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has mutat labores nostrum ei. Duo te blandit erroribus, ut sea ipsum nonumy, mel no ignota accusamus gloriatur. Id has habeo regione, explicari hendrerit reprimique cum te.

评论与建议
Jane Williams

Talis, peritus advenas etiam imitari de castus, secundus abac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