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只能经由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及玉米缢管蚜(R.maidis)等进行持久性传毒。不能由种子、土壤、汁液传播。16~20℃,病毒潜育期为15~20天,温度低,潜育期长,25C以上隐症,30C以上不显症。麦二叉蚜在病叶上吸食30分钟即可获毒,在健苗上吸食5~10分钟即可传毒。获毒后3~8天带毒蚜虫传毒率最高,约可传20天左右。以后逐渐减弱,但不终生传毒。刚产若蚜不带毒。冬麦区冬前感病小麦是翌年发病中心。返青拔节期出现一次高峰,发病中心的病毒随麦蚜扩散而蔓延,到抽穗期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春季收获后,有翅蚜迁飞至糜、谷子、高粱及禾本科杂草等植物越夏,秋麦出苗后迁回麦田传毒并以有翅成蚜、无翅若蚜在麦苗基部越冬,有些地区也产卵越冬。冬、春麦混种区5月上旬冬麦上有翅蚜向春麦迁飞。晚熟麦、糜子和自生麦苗是麦蚜及病毒越夏场所,冬麦出苗后飞回传毒。春麦区的虫源、毒源有可能来自部分冬麦区,成为春麦区初侵染源。
冬麦播种早、发病重;阳坡重、阴坡轻,旱地重、水浇地轻;粗放管理重、精耕细作轻,瘠薄地重。发病程度与麦蚜虫口密度有直接关系。有利于麦蚜繁殖温度,对传毒也有利,病毒潜育期较短。冬麦区早春麦蚜扩散是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的主要时期。小麦拔节孕穗期遇低温,抗性降低易发生黄矮病。该病流行与毒源基数多少有重要关系,如自生苗等病毒寄主量大,麦蚜虫口密度大易造成黄矮病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