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

  病原
Qidium  monilioides  Nees  ――  Blumeria  graminis  (DC.)  Speer

小麦  大麦  燕麦  雀麦  冰草 碱草  早熟禾等禾本科植物20余种。

 
为半知菌亚门粉孢属的真菌串珠粉状孢。菌丝体表生,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指状深裂的吸胞吸取养分,表生菌丝垂直分化形成分生孢子梗,梗基部球形。分生孢子淡灰黄色或无色,单胞,卵形或椭圆形,成串产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的禾布氏白粉菌。闭囊壳球形至扁球形,暗褐至黑色,聚生或散生,常埋在菌丝层内。壳内含7-28个子囊,子囊卵形至椭圆形,有明显的核,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卵形至于椭圆形,无色至淡黄色。在寄主上当年往往不成熟。病菌具有明显的寄专化型,如危害小麦的小麦专业型为(B.graminis f.sp.tritici),危害大麦的大麦专化型(B.graminis f.sp.hordei)各专化型之间不能互相侵染。分生孢子萌发对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广,相对湿度在0-100%的条件下均可萌发,以饱和或近饱和湿度时最好,在水滴中不能萌发。萌发温度范围为0.5-30℃,以10-20℃最适。直射阳光会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闭壳囊在-3―25℃和RHO-98%的条件下可存活1-3个月。在1-27℃范围内均可形成子囊孢子,以10-20℃为最适。在适温和饱和湿度下,病菌才能形成并释放子囊孢子,10℃时释放最多,25℃以上,释放明显减少。子囊孢子萌发对温、湿度的要求与分生孢子相似。子囊孢子侵入寄至最适温10-20℃,适温下只需1天即可侵入寄主,在5℃下需2天以上。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残体上越夏和越冬,成为下季初侵染的主要菌源。麦子整个生育阶段均可感染纹枯病病菌,主要发生部位为叶鞘及茎杆。病害在田间发生和消长,于冬前和小麦拔节到孕穗期出现两个发病高峰。大、小麦种子萌发后,地下部的幼根、幼芽即可受病菌的侵染。随着气温变化,病害的发生、发展大致可分为冬前发病期、病株越冬期、春季病害横向扩展期、病害严重度增长期和枯白穗显症期五个阶段。冬前病害零星发生,播种早的田块会有较明显的侵染高峰,随着气温下降,越冬期病害趋于停止。第二年春天,麦子返青后,天气转暖,随气温的升高,病情又加快发展。小麦进入拔节阶段时,病情开始上升,拔节后期或孕穗阶段,病株率和严重度都急剧增长,达到高峰。在小麦抽穗以后,植株茎杆组织老健,不利于病菌的侵入与扩展,病害发展减慢,但在已受害的麦株上,病菌可由表层深及茎杆,加重危害,使病情严重度继续上升,造成田间枯白穗。麦类白粉病菌对温温度的适宜范围广。秋、冬季及早春气温可影响春季病害始见期的早迟潜育期长短、病害发展速度和病害终止期比早晚。冬春季气温的高低是影响纹枯病发生和危害轻重的重要因素之一。秋冬季温湿度高,有利于冬前侵染,引起苗期发病;春季温湿度偏高,特别是遇到长期连阴雨的年份,病害发生就会重。当春季气温上升到6-7℃,病害开始显症;当日均温度在10℃以下时,病害发展缓慢;气温上升到10℃以上,进入普遍率上升期。气温达14―15℃后,严重率明显上升;20―25℃时则迅速发展,病株率和病情严重度都急剧上升;当气温超过25℃时,病害将受抑制;气温达30℃病害发展基本停止。在潮湿条件下可以发病很重,在比较干旱的情况下也可发病较重。当相对湿度70%以上时,温度越高,对病菌越有利。如品种感病、条件适宜,病害可在短期内暴发流行。适量降雨有利于发病,但雨水过大且集中,反而不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春季阴雨多,日照少,可另重发病。秋、冬温暖,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有利于发病。播种早的麦田要重于晚播麦田,撒播密植麦田要重于机条播麦田。小麦播种过早、过密、施用氮肥过多,冬前麦苗生长过旺或麦田草害严重,土壤或田间湿度过大,以及水肥管理不合理,病田常年连作,发病均较严重。施用带病残株而未腐熟的粪肥,也有利于发病。地势低洼及地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砂土地区土壤中钾的含量偏少,小麦纹枯病发生危害有加重趋势。不同品种白粉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施肥水平高,植株生长过盛,群体过大,组织幼嫩的田块,田间水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发展。但如肥水严重不足,植株生长不良,也会降低植株抗病力。麦棉套作田比纯麦田发病重。
        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茎杆和穗部。叶片上先出现白色小霉斑,以后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上面密布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和气状菌丝)。后期霉层渐变为灰白或灰褐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闭囊壳)。病叶早期黄化,以后卷曲并枯死。小麦受害后,可导致叶片早枯,分蘖数减少,成穗数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可减产5%―10%,重病田达20%以上。 病原及发生规律        
农业防治     (1)种植抗、耐病品种。目前我省大面积种植的扬麦158、扬麦11等扬麦系列品种相对较耐病,而宁麦8号、宁麦9号等品种为易感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根据土壤和品种特性,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后期适当控制氮素肥料用量,防止植株贪青迟熟。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孕穗至扬花期,当上部三张功能叶病率达20%左右时,亩用15%粉锈宁可湿粉20―30g,或33%纹霉净可湿粉50g,对水50kg喷雾。
3 Comments
Aug 30, 2020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has mutat labores nostrum ei. Duo te blandit erroribus, ut sea ipsum nonumy, mel no ignota accusamus gloriatur. Id has habeo regione, explicari hendrerit reprimique cum te.

评论与建议
Jane Williams

Talis, peritus advenas etiam imitari de castus, secundus abac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