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夜蛾

 
Amphipoea fucosa (Freyer) 鳞翅目 夜蛾科

小麦、大麦、莜麦、黍、糜等禾本科作物及野燕麦等。

东北、华北、西北、西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及华东麦区。
成虫 体长13~16mm,翅展30~36mm,头部、胸部黄褐色,腹背灰黄色,腹面黄褐色,前翅锈黄至灰黑色,基线色浅,内线、外线各2条,中线1条,共5条褐线且明显。环纹、肾纹白色至锈黄色,上生褐色细纹,边缘暗褐色,亚端线色浅,外缘褐色,缘毛黄褐色。后翅灰褐色,缘毛、翅反面灰黄色。 卵 半圆形,初白色,3、4天后变为褐色。 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30~35mm,灰白色,头黄色,四周具黑褐色边,从中间至后缘生黑褐色斑4个,从前胸后缘至腹部第9节的背中线两侧各具红褐色宽带1条。亚背线略细,气门线较粗,均为红褐色。腹部第8节前后备生黑褐色斑2块,第9腹节背面生黑褐色斑6块,中间2块大。 蛹 棕褐色,2根尾刺,末端呈弯钩状。
北方春麦区年生1代,以卵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孵化,5月下旬~6月上旬进入孵化盛期,5月上、中旬幼虫开始为害小麦幼苗,5月下旬~6月下旬,小麦分蘖至拔节期进入幼虫为害盛期。老熟幼虫于6月下旬化蛹,7月上、中旬成虫出现,8月上中旬进入发蛾高峰,7月中旬麦田可见卵块,7月下旬~8月中旬进入产卵盛期。成虫白天隐藏在地边、渠边草丛下或田内作物下或土缝中,傍晚飞出取食,交尾后在晚上20~21时把卵产在小麦茎基叶鞘内侧距土面1~3cm处,每雌产卵3~21块,共产卵90~400粒,卵粒排成2~3行成1块,每块约30粒,产卵历期5~8天。幼虫蛀茎并有地下害虫的特点,幼虫期共50多天,一般蜕皮5次,老熟后在受害株附近1~3cm土内化蛹,蛹期20天左右。
幼虫喜在水浇地、下湿滩地及粘壤土地块为害,3龄前钻茎为害,4龄后从麦秆的地下部咬烂入土,栖息在薄茧内继续为害附近麦株,致小麦呈现枯心或全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
农业防治 (1)合理轮作,深翻土地除茬灭卵,集中烧毁可减少虫源。翻地深度超过15cm,翌年初孵幼虫大部分不能出土。(2)在小麦三叶期浇水,这时正值初孵幼虫为害盛期,浇水后可减轻为害。 物理防治 在成虫盛发期,大面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在产卵之前。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发生严重地区或田块,随播种施4%辛硫磷颗粒剂或0.5%硫环磷颗粒剂,每亩2~3kg,对初孵幼虫防效80%以上。幼虫期可用80 %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36%克螨蝇乳油1000~1500倍液灌根。
3 Comments
Aug 30, 2020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has mutat labores nostrum ei. Duo te blandit erroribus, ut sea ipsum nonumy, mel no ignota accusamus gloriatur. Id has habeo regione, explicari hendrerit reprimique cum te.

评论与建议
Jane Williams

Talis, peritus advenas etiam imitari de castus, secundus abac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