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习性 江苏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来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上升活动为害,4月下旬开始进入预蛹期,5、6月间化蛹,盛期为5月下旬,成虫5月下旬始见,6月中旬盛发,8月上旬终见,卵期自6月中旬至8月中旬,产卵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盛孵期为7月上旬至7月中旬,8月下旬大部分幼虫达3龄,10月下旬后开始向土壤深层迁移越冬,越冬分布深度9-35厘米,平均23厘米。成虫羽化后3天出土,发生期较整齐,高峰期明显集中。黄昏出土后多群集在杨、柳、梨等树上先交配后取食,后半夜虫量渐减,黎明潜回土中。成虫具有假死性。飞翔能力和趋光性强,上灯雌虫多于雄虫。卵分批散产在果树、林木树根周围或作物根际土壤内,以夜晚产下为主,深度3-10厘米。雌虫产卵前期平均10.8天,每头平均产卵40粒,成虫适宜活动的气温为25℃,低温和雨天很少活动,以闷热的夜晚发生量多,活动最盛。幼虫在7、8月以1、2龄为主,食量较少,为害较轻,9月多为3龄,食量大,为害重,越冬后次年春季幼虫继续为害,形成春秋两季为害高峰,幼虫老熟后,在土下20-30厘米深处作土室化蛹。成虫产卵和幼虫对土壤湿度要求较高。幼虫孵化的适宜温度为25℃,土壤含水量为8-15%;适宜幼虫活动为害的10厘米土温为23.3℃,土壤含水量为15-20%。在淮北,以果林和水稻混种地区,发生的数量较多。
分布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广西、贵州、广东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