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虫 体长2~3mm,触角第3节黑褐色,间额黄褐色,头顶、侧额及后眶黑色。
复眼红褐色,复眼周缘黑色。胸腹部黑灰色,足黑色,跗节暗褐色,腿节末端及胫节基部淡褐色。前翅翅瓣、腋瓣及平衡棒端部白色,Sc脉与R1脉在抵达翅前缘脉以前联合。雌虫产卵器肛尾叶狭长,末端有由4根毛组成的毛簇,第四腹节背板有1对端毛。导卵片长三角形,边缘有37个细锯齿。受精囊球形。雄虫阳茎特长,第四腹节背板顶端尖突,侧尾叶有稀疏的长刺,肛尾叶有27个小刺,射精囊小骨长大于宽。
卵 长椭圆形,长0.5mm,宽0.23mm。初产时淡黄白色,后转为乳黄色。
幼虫 老熟幼虫淡黄白色,各节前缘有15~17排淡褐色细刺。前气门和后气门各1对。幼虫分三龄一龄体长0.6~0.7mm,宽0.3mm。口钩淡褐色,单齿,咽骨腹角、背角明显发达,无分枝。前胸气门边缘仅有突起,后气门有两个椭圆形气门裂。二龄体长1.5~2.0mm,宽0.5~0.6毫米。口钩共2齿,端齿褐色,第2齿及口钩基部黑褐色,口钩背面有1明显突起,咽骨背角明显分枝。
前气门有7~8个孔突,后气门有3个椭圆形气门裂。三龄体长2.5~4.5毫米,宽0.8~1.0mm。口钩2齿,黑褐色,第l齿长大,向前方伸出,第2齿较短,向下后方略勾,口钩背面有突起。前气门有13个孔突,后气门有3个弯曲的气门裂。
蛹 圆筒形,长1.8~2.5mm,宽0.9~1.2mm,淡褐到褐色。前后气门各1对。
体表较平滑,节间不明显缢缩。
,多集中于上部3个叶片,但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 麦叶挺直的倒1~3叶较多,以倒2叶上最多;麦叶披垂的品种,多于倒1~2叶。田间卵量以生长嫩绿的麦田为多,田边畦边卵量多于田中。圆大麦田卵量多于小麦田。以幼虫潜食麦叶为害。幼虫孵化后即在表皮下潜食叶肉,全部由叶尖向基部潜食,形成锈褐色虫道。在平均温度13.5℃的情况下,幼虫期13天一龄4天,潜食虫道长度平均4.6mm;二龄4天,潜食虫道长度平均13.3mm;三龄历期5天,进入暴食期,形成大型虫泡。 同一麦叶中有多个幼虫为害时,虫泡常合并,几头幼虫同时向麦叶基部潜食,致麦叶被潜食一空。幼虫一生都在麦叶中潜食,不转移为害,老熟后即刮破表皮,钻出麦叶,入土化蛹。入土深度多在5厘米以内。 为害特征 以产卵器刮破麦叶表皮,迅即退缩舔食麦叶液汁,如此反复摄食,在麦叶上形成较整齐的刮伤痕,如缝纫机线迹。卵孵后幼虫在麦叶内潜食,形成锈褐色细虫 道,三龄后形成虫泡,严重时麦叶被潜食一空。 寄主 元麦、大麦、小麦、看麦娘、日本看麦娘、腊烛草、菌草、硬草、鹅冠草、纤毛鹅冠草等。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实行水旱轮作,减少发生基数。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一般可在二龄盛期用药。在卵孵高峰后5~7天用药效果最佳。常用农药对麦叶灰潜蝇幼虫都有很好的杀虫效果。以常规浓度,每亩用稀释液50~60kg喷雾,短期内杀虫效果均在9O%以上。 江苏南通1977~1985年间曾一度的较重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