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长管蚜

 
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 ― 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 同翅目 蚜科

上迁入麦田进行短暂的繁殖,出现小高峰,为害不重。11月中下旬后,随气温下降开始越冬。春季返青后,气温高于6℃开始繁殖,低于15℃繁殖率不高,气温高于16℃,麦苗抽穗时转移至穗部,虫田数量迅速上升,直到灌浆和乳熟期蚜量达高峰,气温高于22℃,产生大量有翅蚜,迁飞到冷凉地带越夏。 该蚜在北方春麦区或早播冬麦区常产生孤雌胎生世代和两性卵生世代,世代交替。在这个地区多于9月迁入冬麦田,10月上旬均温14~16℃进入发生盛期,9月底出现性蚜,10月中旬开始产卵,11月中旬旬均温4℃进入产卵盛期并以此卵越冬。翌年3月中旬进入越冬卵孵化盛期,历时1个月,春季先在冬小麦上为害,4月中旬开始迁移到春麦上,无论春麦还是冬麦,到了穗期即进入为害高峰期。6月中旬又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冷凉地区越夏。麦长管蚜适宜温度10~30℃,其中18~23℃最适,气温12~23℃产仔量48~50头,24℃则下降。主要天敌有瓢虫、食蚜蝇、草蛉、蜘蛛、蚜茧峰、蚜霉菌等。 为害特征 麦长管蚜前期集中在叶正面或背面,后期集中在穗上刺吸汁液,致受害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是麦类作物重要害虫。也是麦蚜中的优势种。 小麦 大麦 燕麦,南方偶害水稻 玉米 甘蔗 荻草等。

 
无翅孤雌蚜体长3.1mm,宽1.4mm,长卵形,草绿色至橙红色,头部略显灰色,腹侧具灰绿色斑。触角、喙端节、跗节、腹管黑色。尾片色浅。腹部第6~8节及腹面具横网纹,无缘瘤。中胸腹岔短柄。额瘤显著外倾。触角细长,全长不及体长,第3节基部具1~4个次生感觉圈。喙粗大,超过中足基节。端节圆锥形,是基宽的1.8倍。腹管长圆筒形,长为体长1/4,在端部有网纹十几行。尾片长圆锥形,长为腹管的1/2,有6~8根曲毛。 有翅孤雌蚜体长3.0mm,椭圆形,绿色,触角黑色,第3节有8~12个感觉圈排成一行。喙不达中足基节。腹管长圆筒形,黑色,端部具15~16行横行网纹,尾片长圆锥状,有8~9根毛。
年生20~30代,在多数地区以无翅孤雌成蚜和若蚜在麦株根际或四周土块缝隙中越冬,有的可在背风向阳的麦田的麦叶上继续生活。该虫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属不全周期型,即全年进行孤雌生殖不产生性蚜世代,夏季高温季节在山区或高海拔的阴凉地区麦类自生苗或禾本科杂草上生活。在麦田春、秋两季出现两个高峰,夏天和冬季蚜量少。秋季冬麦出苗后从夏寄主上迁入麦田进行短暂的繁殖,出现小高峰,为害不重。11月中下旬后,随气温下降开始越冬。春季返青后,气温高于6℃开始繁殖,低于15℃繁殖率不高,气温高于16℃,麦苗抽穗时转移至穗部,虫田数量迅速上升,直到灌浆和乳熟期蚜量达高峰,气温高于22℃,产生大量有翅蚜,迁飞到冷凉地带越夏。 该蚜在北方春麦区或早播冬麦区常产生孤雌胎生世代和两性卵生世代,世代交替。在这个地区多于9月迁入冬麦田,10月上旬均温14~16℃进入发生盛期,9月底出现性蚜,10月中旬开始产卵,11月中旬旬均温4℃进入产卵盛期并以此卵越冬。翌年3月中旬进入越冬卵孵化盛期,历时1个月,春季先在冬小麦上为害,4月中旬开始迁移到春麦上,无论春麦还是冬麦,到了穗期即进入为害高峰期。6月中旬又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冷凉地区越夏。麦长管蚜适宜温度10~30℃,其中18~23℃最适,气温12~23℃产仔量48~50头,24℃则下降。主要天敌有瓢虫、食蚜蝇、草蛉、蜘蛛、蚜茧峰、蚜霉菌等。
麦长管蚜前期集中在叶正面或背面,后期集中在穗上刺吸汁液,致受害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是麦类作物重要害虫。也是麦蚜中的优势种。 寄主 小麦 大麦 燕麦,南方偶害水稻 玉米 甘蔗 荻草等。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虫品种。②合理布局。冬春麦混种区,尽量减少冬小麦面积或冬麦与春麦分别集中种植,这样可减少受害。③适时集中播种。冬麦适当晚播,春麦适时早播。④合理施肥浇水。⑤注意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尤其夏秋两季除草,对减轻晚稻蚜虫为害具重要作用。⑥加强稻田管理,使水稻及时抽穗、扬花、灌浆,提早成熟,可减轻蚜害。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减少或改进施药方法,避免杀伤麦田天敌。充分利用瓢虫、食蚜蝇、草蛉、蚜茧蜂等天敌,据测定七星瓢虫成虫,日食蚜100头以上,生产上利用麦蚜复合天敌当量系统,能统一多种天敌的标准食蚜单位和计算法,准确测定复合天敌发生时综合控蚜能力,是采用其它措施依据。测定天敌控蚜指标,把该指标与化防指标、当量系统结合起来,为充分发挥天敌作用提供保证。必要时可人工繁殖释放或助迁天敌,使其有效地控制蚜虫。 药剂防治 当天敌不能控制麦蚜,孕穗期有蚜株率达50%,百株平均蚜量200~250头或灌浆初期有蚜株率70%,百株平均蚜量500头时,即应进行防治。可选用0.2%苦参碱(克蚜素)水剂400倍液或杀蚜霉素(孢子含量200万个/m1)250倍液、50%辟蚜雾或40%氧乐果2000倍液,杀蚜效果90%左右,且能保护天敌。  
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虫品种。②合理布局。冬春麦混种区,尽量减少冬小麦面积或冬麦与春麦分别集中种植,这样可减少受害。③适时集中播种。冬麦适当晚播,春麦适时早播。④合理施肥浇水。⑤注意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尤其夏秋两季除草,对减轻晚稻蚜虫为害具重要作用。⑥加强稻田管理,使水稻及时抽穗、扬花、灌浆,提早成熟,可减轻蚜害。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减少或改进施药方法,避免杀伤麦田天敌。充分利用瓢虫、食蚜蝇、草蛉、蚜茧蜂等天敌,据测定七星瓢虫成虫,日食蚜100头以上,生产上利用麦蚜复合天敌当量系统,能统一多种天敌的标准食蚜单位和计算法,准确测定复合天敌发生时综合控蚜能力,是采用其它措施依据。测定天敌控蚜指标,把该指标与化防指标、当量系统结合起来,为充分发挥天敌作用提供保证。必要时可人工繁殖释放或助迁天敌,使其有效地控制蚜虫。 药剂防治 当天敌不能控制麦蚜,孕穗期有蚜株率达50%,百株平均蚜量200~250头或灌浆初期有蚜株率70%,百株平均蚜量500头时,即应进行防治。可选用0.2%苦参碱(克蚜素)水剂400倍液或杀蚜霉素(孢子含量200万个/m1)250倍液、50%辟蚜雾或40%氧乐果2000倍液,杀蚜效果90%左右,且能保护天敌。 上述措施不能奏效的地区或田块可采用以下综防措施。①在小麦黄矮病流行区主要是苗期治蚜,用50%灭蚜松乳油150ml,对水5kg,喷洒在50kg麦种上,堆闷6~12小时后播种。②用3%呋喃丹颗粒剂、或5%涕灭威颗粒剂,每亩1.5kg盖种,持效期可达1~1.5个月。⑧在非黄矮病流行期,重点防治穗期麦蚜,必要时田间喷洒2.5%扑虱蚜可湿性粉剂、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2.5%高渗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500~4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④干旱地区每亩可用40%乐果乳油50ml,对水1~2kg,拌细砂土15kg,或用80%敌敌畏乳油75ml,拌土25kg,于小麦穗期清晨或傍晚撒施。为了保护天敌,尽量选用对天敌杀伤力小的抗蚜威等农药。
3 Comments
Aug 30, 2020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has mutat labores nostrum ei. Duo te blandit erroribus, ut sea ipsum nonumy, mel no ignota accusamus gloriatur. Id has habeo regione, explicari hendrerit reprimique cum te.

评论与建议
Jane Williams

Talis, peritus advenas etiam imitari de castus, secundus abac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