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天蛾

    别名  豆蚒

    学名  Clanis bilieata Walker  鳞翅目  天蛾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045mm,翅展100120mm。体和翅黄褐色,多绒毛。头胸部背中线暗褐色。腹部背面各节后缘具棕黑色横纹。前翅狭长,前缘近中央有较大的半圆形褐绿斑,翅面上可见6条褐绿色波状横纹,顶角有1条暗褐色斜纹。后翅小,暗褐色,基部上方有赭色斑,后角附近黄褐色。卵:近圆球形,直径约23mm。坚硬,表面似包有一层蜡质。初产时浅绿色,渐变黄白色,孵化前色变深。幼虫:幼虫有5个龄期。末龄幼虫长约90mm。头绿色。体青绿色,全身密生黄色小颗粒。从腹部第1节起,体躯两侧有7对黄白色斜纹。尾角短,青色,向下弯曲。蛹:体长4050mm,红褐色,纺锤形。喙明显突出,略呈钩状,与身体贴紧,末端露出。腹部第57节气孔前各有1横沟纹。臀棘三角形,表面有许多颗粒状突起,末端不分叉。腹端部5节能活动。

    生活习性  豆天蛾在淮北大豆区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豆田、田边土堆及粪堆下912cm处越冬。翌年春暖后,幼虫上升地表作土室化蛹。越冬幼虫于5月上旬开始化蛹,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化蛹盛期,蛹期1015天。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盛发,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产卵盛期,8月份大豆开花结荚期为幼虫暴食期,9月份后老熟幼虫入土越冬。在江南局部有些年份有二代发生。越冬幼虫于5月上中旬化蛹,5月下旬至10月上讯均有成虫出现,以78月最多。第一代幼虫发生于6月至7月中旬,为害春播大豆,第二代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以为害夏播大豆为主。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隐藏在豆田和附近生长茂密的作物田中,傍晚开始活动,晚8时后活动渐下降,晚10时后又恢复活动直至黎明。成虫飞翔力强,喜食花蜜,对黑光灯有较强趋性。黎明前交尾最盛。雌蛾交尾后3小时即可产卵,卵单粒散产,多产于豆株中部叶片背面,少数产于叶面、叶柄及枝茎上。每叶产卵12粒。雌蛾一生可产卵200450粒。成虫寿命910天,雌蛾寿命比雄蛾长,产卵期25天,头3天产卵占总产卵量的95%以上。卵期47天。幼虫孵出后先取食卵壳,有背光性,白天潜伏于叶背,12龄多在叶缘取食,34龄食量增加,5龄为暴食期。天气干旱或多雨均不利于豆天蛾发生。如68月雨水协调,分布均匀,则发生较重。一般以早熟、茎秆柔软、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的品种受害重,而晚熟、秆硬、抗涝性强的品种受害轻。同一品种以播期早,植株生长茂密的田块落卵多、受害重。豆天蛾天敌有赤眼蜂、寄生蝇、草蛉、瓢虫等,对豆天蛾的发生有一定控制作用。

    为害特征  幼虫食害大豆叶片,轻则吃成网孔、缺刻,重则将豆株吃成光秆。

    寄主  大豆  绿豆  豇豆  刺槐等

    分布  除西藏未见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发生。

    防治方法  (1)在幼虫发生期摘除豆叶上的幼虫;也可在秋耕时随犁拾虫,以减少越冬虫源。(2)利用成虫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成虫。(3)用杀螟杆菌或青虫菌(每克含孢子量80100亿)稀释500700倍喷雾。(4)3龄幼虫盛期百株有幼虫5头以上时,亩用2.5%溴氰菊酯乳油30ml,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30ml,或50%辛硫磷乳油75ml,或90%晶体敌百虫50g,对水50kg喷雾,或对水10kg弥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