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用黄豆病害 |
发生于幼苗期
在种子发芽、胚根生长过程中,有些豆芽根尖变褐,即发生了沤根 | 近地表的幼茎发病初现水渍状条斑,后病部变软缢缩,呈黑褐色,病苗很快倒折、枯死 | 主根及近地面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皮层开裂呈溃疡状,严重受害幼苗茎基部变褐缢缩折倒而枯死或植株变黄、生长缓慢、植株矮小 |
![]() |
![]() |
![]() |
豆芽菜沤根 | 大豆猝倒病 | 大豆立枯病 |
发生于根茎基部
植株黄矮,根部附生许多瘤状物或颗粒
豆根受线虫刺激,形成节状瘤,病瘤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有的小如米粒,有的形成“根结团”,表面粗糙,瘤内有线虫 | 根系不发达,主根和侧根发育不良,须根增多,须根上着生许多白色至黄白色小颗粒 |
![]() |
![]() |
大豆根结线虫病 | 大豆胞囊线虫病 |
根部发病无颗粒或瘤状物
出苗后染病引致根腐或茎腐,造成幼苗萎蔫或死亡。成株染病茎基部变褐腐烂,病部环绕茎蔓延至第10节,下部叶片叶脉间黄化,上部叶片褪绿,造成植株萎蔫,凋萎叶片悬挂在植株上 | 茎基部或胚根表皮出现淡红褐色不规则的小斑,后变红褐色凹陷坏死斑,绕根茎扩展致根皮枯死,受害株根系不发达,根瘤少、地上部矮小瘦弱,叶色淡绿 |
![]() |
![]() |
大豆疫霉根腐病 | 大豆镰刀菌根腐病 |
初现淡褐色病斑,病斑很快下陷,不断扩大宜到环剥下胚轴和茎杆。植株突然黄化或萎蔫。发病植株叶片变褐、变千,经常悬挂在死茎上 | 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变黄至黄褐色萎蔫,剖开病根及茎部维管束变为褐色,后期在病株茎的基部溢出桔红色胶状物 |
![]() |
![]() |
大豆菌核疫病 | 大豆枯萎病 |
发生于中上部茎叶上
叶片染病叶上病斑圆形,直径lmm左右,常分布于叶脉两侧,初呈灰白色,后变黑褐色,最终病叶两边向上反卷,变黑干枯。茎和叶柄染病 病斑大小不等,小的椭圆形,大的病斑融合长达2cm,黑褐色,肥厚隆起,疮痂状,上生不明显的小黑点 | 茎上初生长椭圆形病斑,灰褐色,后逐渐扩大呈一块块黑色长条斑。初发生于茎下部,渐蔓延到茎上部,落叶后收获前植株茎上症状最为明显 | 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茎秆染病多从主茎中下部分权处开始,病部水浸状,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下扩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 |
![]() |
![]() |
![]() |
大豆黑痘病 | 大豆茎枯病 | 大豆菌核病 |
叶片染病沿脉产生褐色细条斑,后变为黑褐色。茎部染病主要发生在新梢。豆荚染病从边缘或荚梗处褐变,扭曲畸形,结实少或病粒瘦小变黑。病部常产生黄白色粉状颗粒 | 苗期染病引致出苗前或出苗后猝倒。成株染病下部叶片变黄,后上部叶片也变黄且迅速萎蔫,近地面茎杆上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下扩展,向上时可扩展到下部分枝的枝节处 | 叶染病初生紫色圆形小点,散生,扩展后形成多角形褐色或浅灰色斑,茎杆染病形成长条状或梭形红褐色斑,严重的整个茎杆变成黑紫色,上生稀疏的灰黑色霉层 |
![]() |
![]() |
![]() |
大豆羞萎病 | 大豆疫病 | 大豆紫斑病 |
豆株从顶部开始沿茎向下变褐枯死,叶脉坏死或形成大的坏死斑块。染病早的植株不结实,发病晚的结实率很低,在田间枯死的顶部易被叶片掩盖 | 叶片染病初现褪绿小圆斑,后逐渐形成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斑,。茎部染病产生椭圆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密布微细黑点 | 茎部染病生褐色或灰白色病斑,后期病部生纵行排列的小黑点。豆荚染病初生近圆形褐色斑,后变灰白色干枯而死,其上也生小黑点,剥开病荚,里层生白色菌丝 |
![]() |
![]() |
![]() |
大豆顶枯病 | 大豆灰斑病 | 大豆茎黑点病 |
主要发生于叶片上
叶面无霉层或黑点等病症发现
植株顶端幼叶先出现明脉,后随明脉消失,叶片上出现黄绿与深绿相间的斑驳,病株矮化不明显。高温条件下,嫩叶表现隐症 | 轻花叶型叶片生长基本正常,叶上现出轻微淡黄绿相间斑驳,对光观察尤为明显;重花叶型病叶呈黄绿相间斑驳,皱缩严重,叶脉变褐弯曲,叶肉呈泡状凸起,叶缘下卷,后期致叶脉坏死,植株明显矮化;皱缩花叶型病叶出现黄绿相间花叶,沿叶脉呈泡状凸起,叶片皱缩呈歪扭不整形;黄斑型表现为叶片皱缩褪色为黄色斑驳,叶片密生坏死褐色小点,或生出不规则的黄色大斑块,叶脉变褐坏死 |
![]() |
![]() ![]() |
大豆斑驳病毒病 | 大豆花叶病毒病 |
初生褪绿不规则形小斑点,水渍状,扩大后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大小约3~4mm,病斑中间深褐色至黑褐色,外围具一圈窄的褪绿晕环,病斑融合后成枯死斑块 | 病斑初呈浅绿色小点,后变为大小不等的红褐色病斑,直径1~2mm,因病斑中央叶肉组织细胞分裂快,体积增大,细胞木栓化隆起,形成小疱状斑,表皮破裂后似火山口成为斑疹状.发病重的叶片上病斑累累,融合后形成大块变褐枯斑,似火烧状 |
![]() |
![]() |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 大豆细菌斑疹病 |
叶面可见霉层或小黑点(或保湿后可见)
子叶、茎杆、荚和叶片上形成由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组成的白色、似霉状的斑点,能覆盖植株地上部所有的部分 | 散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绿色小病斑,后变为褐色,周围深褐色,与健全组织分界明显。严重时,病斑并成大斑块,叶片易干枯早落 | 叶片上产生浅褐色小点,渐发展成不规则红褐至灰褐色病斑,边缘不明显,大小为1~5mm。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浅褐色霉层 |
![]() |
![]() |
![]() |
大豆白粉病 | 大豆霜霉病 | 大豆煤斑病 |
病斑棕褐色,轮纹上散生小黑点,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直径1~5mm,严重时病斑愈合成大斑块,致叶片变黄脱落 | 病斑不规则形,直径5~10mm,褐色,具同心轮纹,上生黑霉 | 初生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央褐色,四周略隆起,暗褐色,后病斑扩展或破裂,叶片多反卷干枯,湿度大时表面生有密集黑色霉层 |
![]() |
![]() |
![]() |
大豆褐斑病 | 大豆黑斑病 | 大豆链格孢黑斑病 |
生褐色至红褐色,中央灰褐色圆形病斑,微具同心轮纹,上密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叶柄染病引起早期落叶 | 病斑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可达2cm,浅绿色,以后变为浅灰至浅褐色,边缘有一条较窄的暗褐色或紫色带。老的病斑上产生大量黑色、针尖大小的斑点 | 初散生灰白色不规则形病斑,扩展后大小2~5mm.中间浅褐色,四周深褐色,病、健部界限明显,后病斑干枯,病斑上生有黑色小粒点 |
![]() |
![]() |
![]() |
大豆轮纹病 | 大豆灰星病 | 大豆叶斑病 |
圆形至不规则形斑,浅红褐色,大小10~15mm,病斑四周多具浅黄绿色晕圈,大斑常有轮纹,造成叶片早落 | 中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初在叶上出现黄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至近圆形棕褐色斑,周围有黄晕,后期病斑发展成不定形,病斑背面长出许多小黑点 | 初生黄褐色斑,病斑扩展后叶背面稍隆起,即病菌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棕褐色粉末,即夏孢子.致叶片早枯 。生育后期,在夏孢子堆四周形成黑褐色多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 |
![]() |
![]() |
![]() |
大豆耙点病 | 大豆棕色叶斑病 | 大豆锈病 |
主要发生在茎和荚上
豆荚染病,病斑近圆形至不整形块状,发生在边缘时呈半圆形略凹陷,湿度大时,病部生出粉红色或粉白色霉状物 | 荚染病初病斑暗褐色,后变苍白色,凹陷,上轮生小黑点,幼荚常脱落,老荚染病萎垂不落,病荚大部分不结实 | 茎部染病初生褐色病斑,其上密布呈不规则排列的黑色小点。荚染病小黑点呈轮纹状排列,病荚不能正常发育 |
![]() |
![]() |
![]() |
大豆赤霉病 | 大豆荚枯病 | 大豆炭疽病 |
种子植物寄生大豆
菟丝子以茎蔓缠绕大豆,产生吸盘伸入寄主茎内吸取养分,致受害大豆茎叶变黄、矮小 | ||
![]() |
||
菟丝子寄生 | ||
非侵染性病害
营养失调引起的病变
真叶发黄,严重时从下向上黄化,直至顶部新叶。在复叶上沿叶脉有平行的连续或不连续铁色斑块,褪绿从叶尖向基部扩展,乃至全叶呈浅黄色,叶脉也失绿。叶小而薄,易脱落,茎细长 | 根瘤少,茎细长,植株下部叶色深绿,叶厚,凹凸不平,狭长。缺磷严重时,叶脉黄褐,后全叶呈黄色 | 叶片黄化,从下位叶向上位叶发展。叶缘开始产生失绿斑点,扩大成块,斑块相连,向叶中心蔓延,后仅叶脉周围呈绿色。叶薄,易脱落。严重的植株只能发育至荚期。根短、根瘤少。植株瘦弱 |
![]() |
![]() |
![]() |
大豆缺氮症 | 大豆缺磷症 | 大豆缺钾症 |
叶黄化并有棕色小点。先从叶中部和叶尖开始,叶缘、叶脉仍为绿色。叶缘下垂、扭曲,叶小、狭长,叶端呈尖钓状。缺钙严重时顶芽枯死,上部叶腋中长出新叶,不久也变黄。延迟成熟 | 新叶失绿,叶肉出现浓淡相间斑块,上位叶较下位叶色淡,叶小、厚、脆。严重时顶部新叶皱缩或扭曲,上、下反张,。发育受阻停滞在蕾期,迟熟。主根短、根颈部膨大,根瘤小而少 | 叶小,叶有灰条斑,斑块外围色深。有的病叶反张、上卷,有时皱叶部位同时出现橙、绿两色相嵌斑或网状叶脉分割的桔红斑;个别中部叶脉红褐,成熟时变黑。叶缘、叶脉平整光滑 |
![]() |
![]() |
![]() |
大豆缺钙症 | 大豆缺硼症 | 大豆缺镁症 |
叶柄、茎黄色,比缺铜时的黄色要深。植株顶部功能叶中出现,分枝上的嫩叶也易发病。一般仅见主、支脉,叶尖为浅绿色 | 上部复叶的叶脉绿色,余浅黄色,有时生较大的白斑。新叶小、丛生。缺铜严重时,在叶两侧、叶尖等处有不成片或成片的黄斑,斑块部位易卷曲呈筒状,植株矮小 | 上位叶色浅,主、支脉色更浅。支脉间出现连片或不连片的黄斑,叶尖易失绿,后黄斑颜色加深至浅棕色。有的叶片凹凸不平且扭曲。有的主叶脉中央,现白色线状 |
![]() |
![]() |
![]() |
大豆缺铁症 | 大豆缺铜症 | 大豆缺钼症 |
叶脉、叶肉均生米黄色大斑块,染病叶易脱落,迟熟 | 上位叶失绿,叶两侧生桔红色斑,沿脉有呈均匀分布大小一致的褐点,形如蝌蚪状。后期,新叶叶脉两侧着生针孔大小的黑点,新叶卷成荷花状,全叶色黄,黑点消失,叶脱落 | 下位叶有失绿特征或有枯斑,叶狭长,扭曲,叶色较浅。植株纤细,迟熟 |
![]() |
![]() |
![]() |
大豆缺硫症 | 大豆缺锰症 | 大豆缺锌症 |
化学毒害引起的病变
用药后大豆植株出现黄化、畸形、矮 小、烧灼、枯焦等全株或局部病变 | ||
![]() |
||
大豆药害 |